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千年瓷都架起中外交流桥梁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12-03 12:11:53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参考消息》日前刊发文章《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千年瓷都架起中外交流桥梁》。内容如下:

  地处以人口外流为主的中部,160万人口的小城却吸引3万多人口净流入;曾经人去楼空、荒草丛生的老厂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街区;“低成本”“低门槛”创业条件,孵化国内外年轻创客2万名,带动上下游10万多人就业;赣东北小城有着一线城市的文化活跃度,5.8万家手工作坊散布全城,文创“爆款”一次次将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点燃”……

  这里是千年瓷都——景德镇。

  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景德镇能工巧匠烧制的精美瓷器沿着昌江、鄱阳湖通江达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现如今,景德镇又在“一带一路”之旅中,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点,不断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促进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多元、开放、包容的气息愈加浓厚。

  中外联系紧密

  凌晨一点,土耳其青年哈肯走进景德镇陶瓷产业园区的直播间,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新产品。

  面前的手机屏幕上,来自世界不同时区的顾客的备注信息不停滚动:“杯底要刻上我的名字”“把我家宠物画到正面”……近期,哈肯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景德镇瓷博会,他和妻子创作的陶瓷作品赢得了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展商的青睐。

  十年前,哈肯得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他儿时在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看到元青花瓷的记忆;十年后,他不仅是“洋景漂”中的一员,还成了景德镇女婿。

  2014年,哈肯来到广州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遇见了青花花鸟非遗技艺市级传承人程林曜,这个拿着画笔在白坯上挥毫泼墨的姑娘让哈肯怦然心动。一段跨国爱情之旅由此开启,近年两人喜结连理。

  “她是景德镇人,传承青花瓷工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她的梦想。”哈肯说,于是他跟着妻子来到景德镇,做起了青花瓷国际贸易,将妻子的梦想载向远方。

  如今,景德镇“洋面孔”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哈佛大学的博士以及国际陶艺界的知名艺术家——这在素来人口外流的中部并不多见——他们来到景德镇逐梦,也成为陶瓷文化“国际范”的重要推手。

QQ截图20231203121032.png

    在江西景德镇,美国青年丹尼斯在工作室内整理陶瓷作品。(朱雨诺 摄)

  陶艺家乔曼来自西班牙小镇塔雷加,去年来到景德镇。“过去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进入了欧洲。”为了掌握陶瓷绘画技艺,跨越山海来到景德镇,在乔曼看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只是走了古人走过的路。”他把事业寄托于陶瓷创作,也饱含着“在景德镇留下来、变得更好的愿望”。在他眼里,景德镇即便是中国中部内陆小城,也有着一线城市的多元。“在景德镇,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特色甜点都能吃到!”

  10月初,一辆满载陶瓷餐盘的货柜车从景德镇陶博城向海关报关,发往泰国曼谷。自今年4月启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来至10月上旬,已有47票货物发往1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地的个性化需求与这里的能工巧匠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创业氛围浓厚

  去年,24岁的韩紫怡从单位辞职,只身到景德镇创业。之所以选择景德镇,是因为这里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成本极低。创业者能免费摆摊,租到月租500元的房子。

  像韩紫怡这样的年轻创客,仅陶溪川文创园区就有近2万名,孵化创业实体近3000个,带动上下游就业10万余人。

  景德镇就像一处大磁场,内核是瓷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漂”在瓷都。仅去年,就有3万外来人口涌入。创客中“80后”超四成,“90后”超五成。

  2017年,赵媛媛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来到北京的一间茶楼当茶艺师。“当时想以后从事茶具生产,看看市场上什么样的茶具好用且受欢迎。”赵媛媛在北京工作两年,觉得时机成熟了,回到景德镇,开始自己的茶具瓷器创业之旅。

  很快,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茶具生产周期长、售价高,手里容易积压货品。“又碰上疫情,店铺关门,摆摊也摆不了,正常的生产销售都进行不下去。”赵媛媛说,自己的积蓄很快耗尽,甚至负债十几万元。

  “幸运的是,我在景德镇,这里不会让手工艺人生存不下去。”赵媛媛很感谢景德镇海纳百川的创业氛围,即便走了创业的弯路,这里也有足够的包容性让创业者鼓起勇气重新再来。

  赵媛媛改变思路,开始另辟蹊径,走陶瓷耳饰的小众赛道。

  她在传统耳饰的样式基础上,增添了很多巧思,引得顾客纷纷驻足。“而且可穿戴陶瓷制作过程简易,价格相对低廉,也不会在手上积压大量货品,我的压力也就小了很多。”赵媛媛说,今年五月,债务终于还清了,接下来将研发新产品,继续把自己的小摊子做大。

  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积淀,铸就了景德镇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和独特的艺术氛围。不少海外青年漂洋过海来到景德镇,扎根创业。“洋景漂”高峰时达5000多名,景德镇日益成为海内外青年陶瓷爱好者的“造梦工厂”。

  彰显超级“瓷力”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去有瓷儿的地方”冲上热搜,景德镇再次彰显出中国瓷文化超级IP的“瓷力”——让陶瓷匠人从传统陶瓷文化的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进而迸发无限创意。

  今年,刚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玲誉,已经找到了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她专心创作瓷板画,尝试将中国传统器型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画面里,褐色的茶壶咕噜噜地冒着热气,旁边滚落着两瓣红澄澄的石榴,画面灵动,增添了一丝闲趣。

  “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是传统文化里带着美好祝福的象征,这种质朴的作品最易打动人心。”李玲誉说,她的摊子前游客总是络绎不绝,有些作品发到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后受到热捧。

  32岁的美国青年泥的明来景德镇8年了,他在市郊租用了一栋农房打造陶瓷工作室。在这座“中国瓷都”,他感到陶瓷梦想明亮了起来,更加热爱手中瓷泥的温润,因此给自己取名“泥的明”。

  海浪波纹的瓷盘、“长”着八爪鱼和珊瑚礁的茶壶……这些都是泥的明广受赞誉的作品。他从小生活在海边,还曾做过护林员,因而创制的作品大多与海洋、森林相关,充满艺术美感的同时兼具教育警示作用。

  数万名独具风格的手工艺人以文化浸润创意,以灵感浇筑作品,打造出不计其数的爆款产品,景德镇陶瓷业本身也越来越像微笑曲线,向着设计研发和销售两端攀升。

  葫芦式的茶壶饱满圆润,青花描金的茶杯精致小巧……走进景德镇市瑞牛文化科技公司展厅,这套名为“福如意”的茶具引人停步观赏。设计师介绍,这套爆款创意瓷器的灵感源自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款青花福禄纹葫芦瓶,结合当代审美再设计研发,作为景德镇首款城市礼物,远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的爆款产品不止于此,《鹤舞鄱湖》成为江西省的外事接待礼品、茶器《飞阁流丹》成为南昌城市礼物……景德镇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话世界,将中华文化融入泥与火之中,用爆款瓷器讲述大写的“CHINA”故事。

  从古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景德镇以瓷器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10月初,中国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在迪拜正式开业,为景德镇本土陶瓷企业提供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交易新平台。截至目前,该旗舰店助推景德镇173家陶瓷企业贸易出口,“景德镇制”不断出圈。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千年瓷都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传承和创新的不熄窑火中燃起新的希望。(记者:黄浩然、刘佳敏)


作者:黄浩然 刘佳敏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新华社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