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故里”崛起绿色生态城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28 09:46:14

  深冬时节,走进“百湖之市”武汉的西南角,不禁被道路两侧的不同颜色吸引:一侧是延绵不绝的“绿”,鸢飞鱼跃、湖光潋滟,上万亩连片水体涂抹出壮阔的生态画卷;一侧是拔地而起的“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来自法国设计师们的精巧构想,正在中国工人的手中加速成为现实。

  这里是10年前签约的中法两国重大合作项目——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面积达39平方公里,北倚汉江,南靠后官湖。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记者近日走进武汉蔡甸区,探寻长江经济带上这颗日益闪亮的“绿色明珠”。走在街头,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不同:每条道路平均间隔仅200米,单向支路把街区分割成小地块,形成城市微型循环系统。

  “22米宽的支路行车道宽度仅为7米,却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鼓励市民利用非机动车出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计文华介绍,生态城内随处可见来自法国的先进理念和城市运营经验的探索实践,绿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陈亮 摄)

  在后官湖畔的霖音半岛,一道滨湖涵养带,将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连接,植被茂盛、野趣天成,既有可以感受自然音律的互动装置,又有在生态敏感区增设的动物通道,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

  从天空俯瞰,涵养带岸线曲折,像长短不一的手指。“指状岸线不仅让生态空间更加灵动,也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目前已有白鹭、黑翅长脚鹬等关键物种落户安家。”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说,项目还构建了三级排水净化网络,最终将实现面源污染削减70%。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滨湖涵养带。(陈亮 摄)

  沿着生态城大道一路向西,武汉首座大型分布式能源站映入眼帘。作为可集中供冷供暖的“超级中央空调”,能源站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总供能面积可达103万平方米。

  “空气、土壤和水中本身蕴含着一定的热量,但属于低位热能,无法直接利用,能源站采用中法两国先进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空气源热泵等设备对能源进行梯级利用、多能互补。”能源站相关负责人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达到40%以上,未来还将引入污水源热泵,从城市污水中获取热能。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能源站。(陈亮 摄)

  来到距离能源站约两公里的光控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大厅电子屏幕上,园区空调运行情况、光伏板发电量以及碳减排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产业园已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低碳智慧场景下产生的剩余碳配额将参与交易,打通新型产业园区的碳中和路径。”产业园负责人李颢说,从2020年被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理念吸引落户,到如今园区已入驻企业25家,科技企业比例80%,正成为华中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智慧新样板。

  “生态城是中法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武汉蔡甸区合作建设的一座可持续发展之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说,经过数年规划与建设,如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已初见雏形,并取得丰硕成果。

  春秋时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从这里广为流传,时光荏苒,如今一座见证中法友谊的生态新城正在崛起。中法友谊大桥、地铁4号线建成投用,融合法国“小街区、密路网”空间模式建设的低碳交通体系基本成形,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10年时间,这里从武汉市三环线外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结合部,蝶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生态示范新城。”蔡甸区委书记余从斌说,未来将持续培育现代产业、厚植绿色底色、拓展国际合作,努力将中法城打造成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记者廖君、熊琦、熊翔鹤、万芃琦)

作者:廖君 熊琦 熊翔鹤 万芃琦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新华社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