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
王俊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用自己的技术,回报国家和人民!
在王俊眼中,一台手术就相当于一场战斗,拿起手术刀就意味着战斗打响了,每一步都得想好了,应该怎么走。
“王大夫”是王俊最喜欢的称谓。身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他坚持每周出门诊两次,每天完成2台甚至4、5台手术。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尽管科研任务与日俱增,但一线临床他始终放不下。“能看到病人高高兴兴地出院,就是他最大的享受。”他的学生这样说。
胸腔镜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普胸外科领域最大的技术革命。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我国始终保持世界第一方阵的水平,这得益于王俊持之以恒的付出。
作为改革开放后人才缺乏时期的新一代医生,王俊逐渐发现了胸外科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就是患者“开胸”的痛苦:切口大,创伤大,并发症高。
20世纪90年代初,胸腔镜手术在欧美刚刚出现,当时还很年轻的王俊,敏锐地捕捉到国际外科医学发展的趋势。1991年,美国完成了首例胸腔镜手术;次年,王俊就成为中国大陆实施胸腔镜手术的第一人。
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领域的新鲜事物总难以被世人接受:患者不信任,同行不认可,那时,愿意选择做胸腔镜手术的人少之又少。
困难重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又一个患者康复后的口口相传,一两年后,社会对胸腔镜手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终于走出不被接受的困境。
正是对胸腔镜手术的特殊贡献,1997年,年仅34岁的王俊获得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最高青年奖。这个奖项每年全世界仅授予1人,王俊成为胸外科领域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彼时,一面是美国多家医院的优厚待遇,一面是祖国改革开放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王俊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飞机落地的那一刻,王俊说他找回了回家的感觉,也找到了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用自己的技术,回报国家和人民。
时光飞逝。如今,活跃在临床一线的胸腔镜专家,80%以上经由王俊团队培训,他引领着中国胸外科实现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历史变革。
“三十年俯首耕耘,引学界瞩目。中国胸外科微创技术遥遥领先,你,却像泥土一样厚重平凡。”2019年,九三学社为王俊颁发“九三楷模”奖章,颁奖词是对他最贴切的评价。
功成名就,但王俊对医学的探索未曾止步。一些肺癌病人的肺门大血管旁,常被一些异常增生肿大的良性淋巴结包绕,手术难度远高于肺门解剖清晰的患者。为此,王俊潜心探索10多年,最终找到解决方案,被国际胸外科界赞为“王氏技术”。
“救死扶伤是我的本分,我永远不会停止追求!”回望来路,王俊无限感慨,只有把自己投入到党领导的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中,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会源源不绝。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