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贾云峰:您的孤独 与我相关
2022年,就这么以一种难以表述的心情来到我们面前,看似山河依旧,然而一切都发生了谁也说不清楚的变化。
西班牙。马德里的早晚很冷,阳光起了,中午又是出奇的热。
虽然是疫情期间,正值圣诞,萨拉曼卡区依旧人满为患,在街边的小酒馆,我见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先生。
一杯冰可乐、几片火腿、一包华子,背后是街边燃着的火炉,暖洋洋的氛围里,他灵思频现,我们笑声不断,让周边听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被感染。我庆幸我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品牌策划人、成熟的跨界艺术家,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
我的一生 就是在与孤独对视
问:我听说,每年的西班牙行旅,是您最期盼的。在马德里的时光里,您总会写出大量的文字,看了让人爱不释手。看看在网站和朋友圈发表的时间,我感觉您几乎是不睡觉的。如何保持这种热情呢?
贾:我发现我是没有时差的。
2014年,我深度体验欧洲,坐北京的晚班飞机来,到了因为7小时时差的缘故,正好是这里的白天,马上约上朋友或者去办公室工作。回中国更是这样,西班牙早上飞,到中国是上午,放下行李立刻又去上班了。我的秘诀就是想睡就睡,醒了就思考,一切随缘。
经常在长途飞机上,看着令人窒息的黑暗如墨水打翻浸湿的宣纸,头顶安全带提醒灯与远处卫生间的灯豆般闪烁,飞行的时间仿佛困住了。这种穿越世界的旅行,有种虚空的味道,冬日炉火般在身边静默燃烧,总感觉自己的身影在冰天雪地里孤独走着。
2016年开始了每年1-2次西班牙的短暂生活,每天凌晨天还漆黑就要起来,处理中国那些不得不回的微信,下午开始冥想。困了就睡,晚上出去街上游走,每条小巷都华丽而动人,酒肆遍地,身边全是终日高声大气、兴奋不已守着一杯酒的马德里人,经常走一段就会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买手店或者小集市。走1万步回到家,看着一天里又入漆黑的窗外,中国那边信息就蠢蠢欲动了。
我最近越来越发现,我是用工作和孤独在作战,和不甘心作战。
问:孤独?看您一直与朋友相聚,欢声笑语,您用旅游策划来战胜孤独?
贾:是的,我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太忙,我一个人去读了初中、高中,很小就住校。
周末同学都回家了,我会拿着暖水瓶去灌满桔子汽水,经常感受到孤独,父母在外地,身边同学朋友不多,可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时只有两件事可干,一是写作,二是出门旅行。我那时已经发现旅游可以改变人生,这个“改”,是自己被外力激发出的一种变化。
我学会了观察街上的人,小吃店热气里两个闹过又和好的情侣、庙里刚下晨课的和尚、一张报纸读一天的老人、踯躅在田野上的女孩都让我着迷。旅行者有“三种境界”:下等者放荡于山水之间,所到之处就是某人到此一游;中等者寄情于山水之间,在乎山水,也在乎自己;上等者忘情于山水之间,可达物我相忘之境。
我学会了思考和顿悟:旅行的意义分为猎奇、怡情、冶心和释道。猎奇者旅游在于感官刺激,怡情者在于情感需要,冶心者在于心理磨练,而释道者在于精神升华。
我学会了旅行这门哲学。人们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而旅行的过程,反而是摆脱孤独,跟身边人建立起信赖关系(或说确立自己的交往信赖制度)。
问:人的视野总会随着路上不经意发生的事出现转折性的变化,这正是旅途的魅力?
贾:旅游可以使您中断每天周而复始的凡人琐事,暂时解脱平凡嘈杂的生活。面对陌生的人、倾听途中的故事,沉浸风景风物里,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我大学期间,就有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出门看看。快毕业时,大家都去找工作,我却被艾芜的《南行记》吸引。这本书里满是阴郁的人生和愉悦的自然诗意,一直贯穿着各种矛盾。稳定与漂泊,放弃和流浪,作者热情经历着凄苦人生。他爱自然,他更爱人生。
艾芜这种亲身流浪的活动给我深深触动,这是一种极度体验,无目的、无功利性的生活体验,使体验者能在自然状态下与环境相融合,与走过的地方产生联系及割舍不下的情感。那些无法预知的邂逅、无法忘怀的笑容,远行和边陲的故事满是悬念与张力,令人神往。 他因为行走,出现了不可磨灭的鲜活个性。
我觉得旅游是人在意志空间的行走,通过意志行走,扩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围和心理的能量。旅游也是一个卸妆的过程,把自己的外面包装全部给它卸掉,恢复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20岁后,每个寒暑假,都是我出发的时间,当我70天走遍云贵高原的时候,我才知道旅行就是有参照地看清自己。人在旅途,也是在您的世界的边缘,把您视线的网不断拉向远方,再远方。
最重要的,旅行成为一剂生活上的良药,治愈着我的孤独和在平日里逐渐淡漠的感情,给予我重视自我的勇气。旅游增加的是生活的阅历和心灵的自由,消除的是现实的功利和疲惫。
问:按您的说法,我听上去旅游也是一种修行?
贾:没错。旅行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参禅。禅就是佛性,人人都可以参禅,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越旅行,人会变得越发谦卑,怀着谦卑的心才会真正走进不同的文化。
很多年后,在策划宜兴大觉寺的素博会,遇到星云大师,他的《365天旅游禅》说旅行即是实践生命,其中包含着一种无形的能量。
旅行是激发我们思考、探索的过程,因为这里有允许驰骋的想象空间,有人类最真纯善美的谦尊敦厚,也有人类从古到今最可贵辉煌的人文精神。
问: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真正的旅行家都是什么样的人?
贾: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一个好的旅行家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人,从繁华落尽的路走来,心灵千疮百孔,浅浅含笑,踽踽独行。心魂与孤独不期而遇,彼此深情对望,顿然间,悠长的欢喜晕染了无限山河。
城市的背影 都是孤独的身姿
问:我们都知道后来您700天驾车穿越35个国家,这样应该当个职业旅行家,怎么突然想起来营销城市了?
贾:我做的所有工作,别人看来是跨界,对我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我深谙创新营销,渴望新鲜的事物,在旅途中发现美的同时,也发现那么多好的地方没有品牌,产生了营销他们的欲望。
我30岁开始驾车出游,自己买的第一辆车是桑塔纳99新秀。记得拿着一个破塑料袋装着十几万现金去买车,车提回来,兴奋到恨不得睡在车里。
我在全国城市间穿行,也开始了解不同城市的迥异文化和生活。很多城市正在快速城镇化里变成了“三无之城”,无亮点、无情感、无趣味。同质化供给过剩,对需求侧研究过少。
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今天在哪个城市?推开窗,全是一样的街道、一样的房屋、一样的天空,让我经常迷惑自己到底在哪里。
问:城市发展首先做规划,可阅遍规划,很多城市定位迷茫,背后弥漫着摇摆不定和懒惰抄袭。这个如何解决?
贾:城市的被尊重,不只是靠大项目和建筑物堆砌,而是靠保有独一无二的原住民生活为考量标准。非遗的传承、弥漫的市井气都是决定要素的。许多政府忽略做可持续发展长期策划,因为等不及。重大历史时期,考验您的不只是抉择,还有平常心和信心。
当我们对“富二代”、“精英层”“自贸区”、“都市群”热议追捧的同时,也要清晰知道,大城市六环以外全是县城,那些弱势的人们才是中国真实的大多数。大概念而言,中国就两个市场,一个是中等收入为主的市场和巨大的下沉消费市场。所以我们要从市场角度倒推,进行城市的定位和策划。
问:您如何看待城市到处都在讲的“国际化”?
贾:中国城市动辄就是学上海赶深圳,其实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也许“向西看”,将目光放到世界,才是希望所在。
与世界交往,是在交往中建造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国向世界宣传,必须要找到同一频道,相互认同是前提,否则都是自娱自乐。世界关系大变化、产业提升大洗牌、商业模式大变革,对城市发展、文旅融合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既是城市要面对的危险,也是发展的机遇。
美食 是疗愈孤独的良药
问:您写了50多本书,我看很多讲旅游的,这两年开始写美食和中医药。是在寻访城市的时候关注到美食吗?
贾:是的,2021年我出了五本新书,正好是五福临门,我称它为“福禄寿喜财”,是献给2022年的礼物。美食是城市最容易突破的产业。
中国人什么事都可以用吃来形容。 工作叫饭碗,开除叫炒鱿鱼,嫉妒叫吃醋,占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诉叫吃官司,拿人提成叫吃回扣,没见上叫吃闭门羹。 最近携程发布的节假日出行数据,在“00后”的关键词搜索中,小吃、夜市、奶茶、打卡、地标建筑,位列热度前5。美食让我们充分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和奖赏感,通过不断对大脑的刺激,产生一种享乐型饥饿。
美食能产生多大的快感,决定了我们离开美食后可以获得多大力量来抵御后面的孤独和焦虑。 美食,可以减压,可以唤醒儿时的记忆,还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交货币。 在这个焦虑、躁郁和不确定时代,美食是人生的抚慰剂,是社会的温度计。
问:这个讲法太好了!如何发掘不同地方美食资源,彰显“在地文化”呢?
贾:我写作美食坚持“独立发现、个性行走”。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寻访美食中人的故事。有时候醒在寒冷里,街边的炊烟、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人们兴奋低语,第一碗喷香热腾腾的早餐…… 我们每一次发现,都变成下一次归来的理由。
我觉得美食对女性特别重要,美食记录着她们制作中的动作与思考、满足与叹息,她们秉持的生存哲学、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都可以通过美食隐喻地表达出来。
在我们的新书《在汝州唤醒美食》中,汝州美食的故事里,全是浪漫和亲情,尝试用灵性的文字、多媒体的视频,在抖音和视频网站,让这些美食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在书本里永远固化下来,这本关于汝州美食的书,随时刺激着您的味蕾,向您发出诚挚的召唤。
全书选取了34篇街头巷尾独家发现、34部抖音视频纪录短片、34个精彩人生创业故事、34种令人神往生活方式,34道最具代表性的汝州美食,将其中的故事编入书中。不论是非遗美食还是街边小吃,不论是特色餐馆还是星级酒店,既有街头巷尾的人情风貌,也有登堂入室的礼仪风俗。文字、视频、地图首次同步亮相!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三大会长、《新周刊》创社社长孙冕、周星驰电影《食神》原型戴龙大师等都强力点赞,联合推介了。
问:这些年网红美食消费出现,我觉得美食是演化成一种认同、一种新的审美风格,甚至是一种获得社群归宿感的方式和自我标签。
贾:美食是社交神器,也是缓解压力。抵御孤独的陪伴食物,成瘾行为暴露了现代人与日俱增的心理压力。 美食品牌策划,应重点打好"三张牌"——名人牌、创意牌、原产地牌; 念好"三字经"——原材"材"字经、原技"技"字经、原味"味"字经。
告诉我您吃什么东西,我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今日我们拿什么喂养下一代,那就表达我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准。 未来应该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美食,美食的策划是系统的自然教育,让更多的人去拔土地里的食材,去看山谷里放养的鸡鹅,去看母亲们手作的目的,是必须让孩子知道,美食是如何来到我们面前的。
策划是让孤独变成积极、勇气和团结
问:“为山川立境界,为乡土传精神。”是您们的广告语,也是奋斗方向,疫情后,如何调整发展思路?
贾:一切磨砺皆是修炼,一切蜕变皆是创造。文旅的未来,一定决定于先行者的远见。
第一是寻找市场。网红经济就是让我们精准、再精准找到我们的客户。
第二是打造爆品。重要的方式是美食,夜游也是推出旅游爆品的核心发力点。
第三是形成产业。在旅游出行的过程中,游客的角色就从居民转变为游客,对“游客”的定义不是只有在景点里,这个身份要融入产业链的时间“线条”中,而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点”概念。是围绕留客和度假产生的,很多好的民宿集群是社交群、朋友圈、创业场、更是生活梦。
另外,随着城乡交互的持续发生,农村将告别空心化而再次恢复活力,村落里会充满细节与惊喜,产业的想象力也随之而来。“沉浸式乡村振兴”是出于热爱和梦想“真”的回到农村,伴随“新村民”的理想一同回到农村的是城市里的经验、资源与链接。
一个好的旅游品牌的形成,如做一件奢侈品:一是要有精彩材料,二是要有工匠技艺,三是要有足够的时间。
问:如何做一个合适的文旅策划?
贾:做一个优秀的策划人,要有哲学家的学识,文学家的浪漫,军事家的果断,企业家的敏感。文化城市旅游的生命力,如果只在娱乐的表象下开展旅游是短视的;只有表面的娱乐,也许会失去一个城市的真正内涵和长远的生命力。
我认为做规划之前应该先做策划,对旅游资源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把卖点“拎”出来。可以复制的东西是不值钱的。仅仅依靠复制的品牌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
做策划,不仅要站在策划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游客的位置上去感知。旅游策划业中,懂80%叫“知道”,而非“知识”,因为大家都懂80%。其实,真正的专业在最后的20%,那才是真正的“知识”。没有策划的计划是废话,没有策划的规划是空话。
问:现在一些城市或景区到处是“东方威尼斯”“中国托斯卡纳”等海外称谓,是不是比资金更重要是资源,比资源更重要的思想,比思想更重要的是创意?
贾:从策划学的角度考察项目,在于提升出它的“三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
着重解决不光是“干什么”还有“我是什么”、“卖给什么人”的终极追问。最好的策划不是最精彩的策划,而是与项目最合身的策划。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来?为什么还要来?为什么我会推荐别人来?”。
策划人就是生存在问题之中,只对问题感兴趣的人。要不断的颠覆自己的理论学说,不断颠覆自己的行为模式,只有在不断的颠覆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拯救自己。人性是策划的万能钥匙,把握好人性,您可以销售任何产品给需要它的人。
市场推广不可能使用标准化的流程,要根据战略量身制定一个有效合理的流程,根据产品特点和品牌定位来综合考虑,服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游客满意,而是让顾客感动。
问:成功策划的关键是什么?
贾:如果没有做到第一,就要通过战略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唯一。把最不符合逻辑的事物找到一个逻辑,也许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营销就是创造新、奇、乐的过程。
这门学问是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文字是旅游创新传播的一种利器,文字在意念的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感然后能知,知然后能行,行然后能思,思然后能悟。这个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是生命力的衡量标准。创意的本质在于思维层面迸发出的稍纵即逝灵感,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思维的首创性。我们希望消费者说: “这是个好产品”。而不是说:“这是个好广告”。
我认为一个伟大的创意,拥有它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创意很难为一个人不需要、不渴望拥有的产品塑造奇迹,但是一位有技巧的创意可以将产品原被忽略的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激发人们拥有的欲望,触及需求、欲望、梦想和希望。
问:最后再说回孤独,做了策划工作这么久,您对孤独现在如何理解?
贾:自从做了品牌策划人后,沉淀在我心底的那份孤独,好似一块木炭,点燃、燃烧,如檀香一般升腾起一缕缕轻烟,通过我的体表散发出去,最后化成一堆灰烬,一阵微风吹过,灰飞烟灭,不留痕迹,好似从没有来过。
策划提供了一种开放性。诺兰电影《信条》,用了“熵”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熵增作为时间之失,逆熵来穿越时空。熵增定律最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封闭,而且无外力维持,它一定趋于混乱和无序。
村上春树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你做策划,是让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简易、变易、不易”《易经》上这样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2022,我们应该和我们的受众、我们的城市领导说,您的孤独,,与我相关。我们的工作,就是缓解孤独,创造一种新的认知,在品牌策划当中,贯彻正能量的价值观和面对世界的态度,让人们在城市和文旅的体验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经历无数磨难的2021过去了,2022,与其离群索居,不如让我们紧紧拥抱。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