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野生动植物的守护者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5-23 10:24:55

  导读:连日来,“树王”称号几度易主,足见野外科考的不确定性和魅力。曾经,高达76.8米的不丹松被称为“树王”,背后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李成多年来坚守初心、栉风沐雨,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高睿

  《小康》记者5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在西藏察隅县发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其中最高的一株高度达83.2米,刷新了中国最高树纪录。

  野外科考具有不确定性,蕴含着无限可能。短短不到1年时间,“树王”三度易主。2022年5月上旬,北京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在墨脱县境内的背崩乡格林村记录到了一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刷新了此前位于云南高黎贡山的72米秃杉树王的纪录,是已知中国大陆当时已知最高的一棵树。在2021年10月13日,民间组织野性中国在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为一棵高黎贡秃杉进行测量,并耗时近70个小时,合成了这棵巨树的等身照。72米,是当时中国大陆最高树的纪录。

1.jpg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多年来坚守初心,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图为野外科考的李成。

  从业余爱好到一生所求

  不丹松的最早发现者是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由于不丹松的发现,李成和他的研究团队走进公众视线。在2018年以前,李成从事IT行业,专注于手机研发。“我以前在深圳做IT,收入水平和发展前景都不错。但是我从小就喜欢野生动植物,我不喜欢坐办公室那种稳定的工作。”李成告诉记者。

  李成小时候会跑到野外去观察野生动植物,他兴致勃勃,一看就是一整天。由于他当时家境一般,所以毕业之后没有立即做自然保护行业,而是选择能立即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IT行业。他心中的小火苗却从未熄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科研机构的项目,参加野外的拍摄等。

  在业余参与野外科考的过程中,李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年3月,国际最权威的灵长类研究杂志《美国灵长类学报》在线出版了一篇关于西藏发现全新猕猴属物种的论文。作为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的重要成果,因该种猕猴成年后脸颊部具有稳定的灰白色毛发,李成和另外两名联合发现者——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灵长类专家范朋飞、西南林业大学研究人员赵超一起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Macaca leucogenys)。这也是继2013年西藏二调发现鸟类新纪录猛隼以来又一重大发现。

  作为国内较早关注野生动植物的研究者,李成在圈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微博名为“光阴几何”,希望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出一份力。如果在微博上看到哪里有盗猎、走私等现象,李成在会转发举报照片,并@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官方微博。曾经有人盗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他的举报引来了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的追踪报道。还有广西豹猫事件,也惊动了广西的森林公安。

  九年后与不丹松的再相逢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时间追溯到2013年10月,李成夜宿在西藏墨脱县格林村格林盆地内只有三户人的小村庄。李成回忆道:“那天的目的是翻越后面落差约500米左右的山脊,前往传说中老虎出没广阔平坦的西贡河流域放置红外相机,在向导扎西整理物资准备出发的时间间隙,我前往屋外准备拍摄几张格林盆地凌晨的风景照。”

  李成说,凌晨的格林盆地美如仙境,盆地内由于地震形成的不丹松同龄林整齐划一,像是优美的童话。李成赶紧拍下了大树照片,从此埋下了在墨脱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域寻找和测量最高大树的梦想。

  2014年3月,李成通过对墨脱的考察经历以及其他朋友们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在果壳网上发表了“寻找中国最高的树“的文章,对世界上最高树的分布现状,生长条件,以及藏东南地区可能存在中国最高树木提出了猜想,并对一些树木的高度进行初步分析。

  李成对《小康》记者说,2021年底,在国家林草局的支持下,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与北大吕植教授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在墨脱县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已有一年之久,他们决定邀请国内遥感与测量领域专家郭庆华团队一起,组成联合调查队,对格林村所在区域的不丹松进行准确全面的测量。

  2022年4月28日,团队全体抵达格林村并开始对这一区域的不丹松大树进行机载激光雷达扫描,在随后的数日里,团队在格林村本地门巴族向导桑杰的带领下,徒步穿越茂密的山地雨林,使用地面背包激光雷达对大树底部地形进行全方位扫描,获得了11棵高度在70米以上的不丹松巨树点云数据,为确保测量的结果准确,团队也使用了无人机悬吊测绳与皮尺测量胸径的传统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最终,通过对测树方法的校准核实,这棵不丹松高度确定为76.8米。

2.jpg

  李成所在的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在广东设点关注穿山甲的保护。三年后,李成无意中在野外直接观察到了穿山甲的行踪。

  野外科考的乐与忧

  李成和团队经常拿起相机四处往西藏墨脱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像调查。他们驻扎在野外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一个多月。其间风餐露宿尤为艰苦,李成不以为然、无怨无悔,他对记者说:“我就是为保护而生的。”

  在外人看来,科学研究冗长枯燥,野外科考风餐露宿,那么李成所酷爱的野生动植物科考,其中的快乐到底从何而来?李成认为:“自然是个复杂的体系,书本或理论并不能全面描述覆盖,还有很多的未知。像我们要走进野外去观察去发现,经常刷新认知和常识上的一些误区。”据介绍,李成和团队曾在墨脱县拍摄到濒危物种和一些新物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止如此,李成所在的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在广东设点关注穿山甲的保护。三年后,李成无意中在野外直接观察到了穿山甲的行踪。他目睹了三年保护的成果,认为这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谈及野外科考,李成也说出了顾虑和担忧。作为民间机构,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现在仅有二十多名成员,在吸引专业人才方面略显弱势,很多科研人才希望去更大的平台,寻找更稳定的岗位。其次,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公益性强,盈利性弱,没有持续性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时候需要自力更生去拓展经费来源。接下来,李成会继续做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把这份热爱的事业继续坚持下去。

编辑:胡妍


作者:高睿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