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说 | 何鹏飞——两代云雕梦,“漆”心可见!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9-24 14:31:16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匠人说】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鹏飞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鹏飞

  何鹏飞 ,1986年出生,山西省闻喜县人,自幼随父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学习绛州剔犀技艺至今。运城市工艺美术协会 漆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黄河云雕工艺厂 工艺师,山西省绛州漆器研究所所长。

剔犀

  绛州向来就有“七十二行样样有”的说法,亦被称为“七十二行城”。来自天南地北的手工艺得以在这里存活,传承至今,剔犀,便是这众多技艺的一种。

  剔犀,全名绛州剔犀髹饰技艺,髹饰是指使用大漆制作器物,而剔犀则是漆器雕刻的一种技法,绛州剔犀花纹简洁明了,仅以线条流畅的云纹、卷草纹、剑纹为主,却将“乌间朱线”的纹理凸显得行云流水,浑然天成,通体油亮,散发着古朴浑厚的气息。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鹏飞

  “绛州剔犀”属漆器中的雕漆工艺。其工艺是将黑红两色特制天然大漆在眙体上有规律、有层次的反复髹涂累积一百至二百余层;经绘图后用刀加以剔刻,随着纹饰的轮廓而回转。这期间需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反复调整修正。剔刻后的斜面露出黑红交替的纹理;经打磨后再用手心沾植物油、砖灭、面粉反复推磨,显出光泽。因刀口断而清晰,均匀圆润,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组成,又俗称“云雕”。

在国家级非遗“绛州剔犀”的众多传承人中,何鹏飞是比较执着的一位。他自幼跟随父亲何俊明学习绛州剔犀技艺,但让父亲接受他学习剔犀手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父亲何俊明对于何鹏飞学习绛州剔犀技艺是矛盾的,一方面父亲知道作为一名剔犀手艺人的不易,想让他去追寻另外一种简单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又不想老祖宗的手艺失传,耐心培养传承手艺。直到何鹏飞大学毕业,他向父亲表明自己是真心喜欢剔犀,希望传承这门手艺,父亲的担心才慢慢释然。

绛州剔犀传承人/何鹏飞

  在大学接受西方美学的何鹏飞在学习传统手艺时想要创新,却遇到了瓶颈。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与思考,何鹏飞认为那是伪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洞的,中国两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需要他反复琢磨。

于是他将父亲之前教授的技艺重新整理一遍,认为剔犀手艺需要“温故而知新”,知道从哪儿来才明白到哪儿去。现在何鹏飞每年都会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做创新。何鹏飞说无论剔犀如何创新都不能失去剔犀应有的感觉。

新绛县的剔犀技艺

  新绛县的剔犀技艺历经千百年传承,匠人们坚持纯大漆、纯手工制作,一件成器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耗时一年有余。何鹏飞解释,“剔犀工艺的全部工序耗时耗工,一般不能由一个人完成,需要多人协作。” 然而“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才是传承,我们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即使你不会雕刻,但是愿意将这一项传统的技艺宣传推广,这也是一种传承。”

创新是传承的基础,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剔犀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与现代生活用品的深度融合,使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子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