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文化礼堂筑起村民“精神家园”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1-14 18:36:44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雪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诗路新昌自古钟灵毓秀,文化深厚,自2013年起,新昌县因地制宜,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具有新昌特色的文化礼堂建设之路。数年来,这些散落在乡村的礼堂正以“形神兼备”的全新生命力,点亮乡村文明,种下文化的种子,唤起人们深沉的乡土记忆,成为一座座乡村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聚民心:打造村风和谐“大家庭”

白天和伙伴们一起排练舞蹈,下午去礼堂大厅练习打鼓,晚上还能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家住七星街道塔山村的王大姐退休后也没闲着,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本来还担心退休后就‘没用武之地’了,没想到这老年生活还越过越有味了!”

1642156369119956.jpg

村民们表演自己排练的舞蹈(供图:塔山村)

王大姐充实的退休生活得益于塔山村文化礼堂的打造。“在礼堂建成前,村民茶余饭后不是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缺少其它娱乐项目,塔山村又位于新昌的交通枢纽地,外来务工人口占比高,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容易导致矛盾多发。”塔山村党委书记李玉珍表示,2017年起,新昌全力推进五星3A创建工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塔山村在村两委的引导下,着力推动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设计与打磨,2019年9月,一座占地4千多平方米、高达五层的文化礼堂落拔地而起。

如今塔山村的文化礼堂,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一楼大厅里设有农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村干部;二楼设有1000平方米的农村家宴中心,还配有舞台、灯光、音箱、电子屏幕等,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免费办红白喜事的场所,还是乡村文艺表演的大舞台;三楼有乡村记忆馆、灯塔讲堂、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常常来这听讲堂,还会在闲暇的时光来阅读书籍;四楼为综合办公区,这里不仅是村级各组织的办公场所,还是村民矛盾纠纷的调解中心;五楼的活动中心有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宽敞明亮的舞蹈厅,是村民健身锻炼、舞蹈排练的好去处。

1642156451267081.jpg

村民们在文化礼堂的健身房锻炼

“依托文化礼堂,不仅让村里的原住居民更有获得感了,外来人口也更有归属感了。新老村民们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排练节目,整个村子和谐得就像大家庭一样。”李玉珍告诉记者,文化礼堂的建成,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精神食粮,还带来了经济收益。“我们通过出租文化礼堂的场地,每次可获一到两万元的收益,这些收益归于村民的集体经济,最终反哺给村民。”

要让一座文化礼堂在乡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政府出力“扶一把”,还需要民间资本“助一把”。如何撬动社会资金共建文化礼堂?发挥乡贤作用是关键一招。作为将文化礼堂“一手带大”的老书记,文化礼堂从设计到落地,吴林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文化礼堂能建设得这么受村民喜欢,乡贤可是帮了大忙!”

吴林辉告诉记者,村里设立了乡贤理事会组织,通过物色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参与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乡贤们一面遍寻家族故事,查阅存封历史,提高村民对文化礼堂的认知,使得礼堂文化成为塔山文化的“有源之水”;一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助力开展主题宣讲和礼仪民俗等活动。

在塔山村文化礼堂二楼的大厅里,有一面“功德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塔山村文化礼堂落成的赞助者名单。其中,陈伯梁和蔡华相俩兄弟的名字居于榜首。“在陈伯梁和蔡华相两位乡贤的牵线下,我们村不仅请到了中国美院老师为文化礼堂设计布局把关,还带动了多维乡贤踊跃参与礼堂的建设,总共捐款支助礼堂160万元,分别添置电器20万元,餐桌椅等21万元。”

在吴林辉看来,文化礼堂的建成,最重要的是让全村人多了处“劲往一处使”的精神认同感。“现在村子里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表演,村民成立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艺术团,还经常去邻村参加公益性文化走亲活动,并多次在市、区、街道等各级比赛中获奖,获得感十足。”

种文化:小村子也有“大舞台”

集体舞蹈、方言版小品、当地非遗戏曲节目……每每临近新年,新昌县文化馆的戏曲、舞蹈老师们便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受邀为当地农村文化礼堂的村晚节目作指导,有些老师甚至一天要转三四个村帮村民排演。

“我们新昌10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村晚’,每逢文艺演出,许多村都能立马拿出一台完整的节目!”新昌县文化馆的负责人表示,作为浙江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的4个启动县(市)之一,新昌在文化礼堂建设之初,就紧密推进“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一方面,我们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根据各村需求,定期配送文化艺术、科技信息、法律法规、医疗卫生等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全县拥有文化礼堂的村,成立群众文艺队伍,通过自排自演的形式组织一台村晚。”

1642156529711291.jpg

梅渚村文化礼堂

在新昌县梅渚村,连续举办九年的村晚一年比一年热闹。“去年因为疫情中断了一年,但村民的热情可一点没减,都在好好排练等着上节目呢!”村党支部书记黄黎明告诉记者,在文化礼堂建成之前,梅渚村由于缺乏活动阵地,村里不少文艺人才都处于松散状态。2013年,建于1978年的梅渚村大会堂被改造为文化礼堂,从此梅渚村的“草根达人”们有了施展才艺的地方。“村民们的创作热情很高,刚开始晚会还有不少外地节目,后来,本地节目越来越多,参演者之众、节目筛选之严格堪比央视春晚,现在村晚成了梅渚的年度盛事,简直是一座难求。”黄黎明说,如今,梅渚村晚还通过“草根+微博+直播+互动”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粉丝,农村大舞台正变得越来越“出圈”。

在梅渚村的老台门内,有一支平均年龄65岁左右的演奏队,正热闹地表演“梅渚十番”,这是一种由二胡、琵琶、扬琴、箫、管等古典乐器组合在一起的演奏,琴音悠扬,箫声清洌。领队石苗林告诉记者,梅渚十番的前身是200多年前清朝宫廷音乐,村里的老祖宗将这一演奏方式引入民间,成了如今梅渚的“村宝”。“前些年,由于资金紧缺、人才流失,十番濒临失传。后来,村里的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梅渚十番登上了村晚的舞台,引起了乡亲们的热烈追捧。”石苗林说,最让他感动的,是梅渚十番借着村晚的舞台和文化礼堂的集聚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喜欢甚至加入到传承梅渚十番的队伍中来。

不仅是梅渚十番,短短几年间,文化礼堂凝聚了新昌大批农民参与文艺活动。从最初村民简单的自娱自乐,到精心策划每个节目,如今,活动队伍已遍布新昌各个乡村。随着农民种文化成果的不断涌现,新昌还通过评比和竞演的模式,遴选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村晚节目,打造出一台村晚品牌晚会,并以“文化走亲”的形式在各个文化礼堂巡演,使文化礼堂四季都有人气。据不完全统计,新昌全县每年组织村际走亲演出300多场次。

“对村民来说,搭建乡村舞台、组建文化活动绝不是简单的自娱自乐,而是通过让群众自主建、自主管、自主办节目体现自我价值,也是传承文明、凝聚民心、蓄积能量的重要载体。”新昌县文化礼堂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留乡愁:咱村村都有“博物馆”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天姥山下儒岙镇横板桥村的文化礼堂里,时时会响起村民们琅琅的诵读之声。横板桥村位于“唐诗之路”古驿道海拔最高处,也是当年李白“身登青云梯”的登山地点。“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上几句。”村党委委员副镇长宋元钦自豪地说道。

在横板桥村的文化礼堂里,墙上绘制着壮阔的天姥山图景;楼上楼下张挂着唐诗题材的书画作品;大厅中陈列着横板桥村的村史、荣誉史;风车、石臼等各种生活生产器具细诉着横板桥村的前世今生,也留住了村民的乡愁。“有了文化礼堂后,村子仿佛就有了根。”横板桥村的村民李大伯感慨,“才知道原来我们村有这么多历史文化,还有这么多的老物件和老底子。”

在新昌,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是一个小型的“乡土博物馆”。近年来,新昌以文化礼堂为纽带,在全县广泛开展“老故事”“老照片”“老家伙”三老展陈,村民在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图文村史中凝望历史,在复苏乡村文明的同时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

在东茗乡后岱山村,村里的文化能人王焕军老先生把后岱山村几十年来的文化史画成多幅画,用书法配上对文化史的叙述绘在文化礼堂的墙上,文完整呈现出村庄古今的精神文化脉络;在七星街道元岙村,文化礼堂洁白的墙上用隶书工整地写着祖先南宋抗金将领张浚、张杓父子定下的张氏祖训,先辈们精忠报国的精神借助文化礼堂影响着每一位村民;在镜岭镇外婆坑村,会定期开展村规家训活动,让村民记住自己是林则徐的后代,要遵守村规家训、弘扬社会新风尚……

除了守住乡土、传承乡风,文化礼堂建设也为地方风俗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平台。琅珂的马灯陈列馆、梅渚的剪纸艺术工作室、后岱山的布袋木偶展示室、拔茅村的舞狮舞龙陈列馆等数十个风俗文化展陈馆随着文化礼堂的建成一一落地,与此同时,地方风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也得到了更多村民的追捧。

在澄潭镇朱凤村,当地调腔剧团正在表演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古老的新昌调腔“咿呀”唱响,引人动容。“新昌调腔”作为新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传统文化进礼堂”活动在各村落的文化礼堂巡演,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复活”,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文化礼堂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期待。新昌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发的结合,创新‘礼堂内涵+乡土文化’的模式,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新昌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昌以“本土化、个性化、集约化”为导向,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挖掘乡村自身文化特色和内涵,打造“一堂一色”文化礼堂。现已建成“红船精神”“唐诗之路”“民族风情”等具有新昌本土特色的文化礼堂276家,覆盖行政村252个,规模以上建制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新昌目前已将75规模家农村文化礼堂图书纳入图书馆收藏系统,实现全县通借通还。同时,着力串“点”成“线”,将涵盖“新昌精神”的文化礼堂打造成延续乡村记忆和本土文化的旅游景观线,让文化礼堂衍生出礼堂文化。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今的新昌,曾经破败的戏台庙阁变换新装,成了乡村舞台、“天姥讲堂”和“农家书屋”;村里大会堂的麻将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乒乓球桌、运动器材;过往的麻友、牌迷们不打牌了,纷纷组织起了“社团”,跟着村里的能人学习书法、剪纸、舞蹈、腰鼓……

对新昌而言,文化礼堂并不是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各部门携手合力做“加法”。如新闻信息传播中心到各文化礼堂开展“镜头传递孝心”活动,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摄影服务,在定格影像中传递浓浓的孝心;文广局打造的“天姥文工团”文化品牌,于节假日给各文化礼堂送去小品、越剧、歌舞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文化大餐;文联则“挥毫泼墨”,送春联下乡、开展农村书画作品展等。不仅如此,部门之间还善于做“乘法”:如新昌县科协牵头,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水利水电局等部门“叠加”发力,茶叶种植技术,蚕桑、水果种植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各类技术资讯入礼堂,专家们“手把手”指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消防大队、610办、计生局等单位联合宣传,以图文展示、资料发放、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组合式”政策知识宣传。文广局、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年年组织开展好中秋、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活动和农民文化节、茶祭大典、全民读书月、音舞晚会等各类大型群文活动……

“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而是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是文化的失调。”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贺雪峰表示,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而如今的新昌,一个个礼堂成了一块块肥沃的精神土壤,而播下的文化种子已扎根发芽,蓬勃向上。

编辑:周宇

作者:周雪妮
责任编辑:李弋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