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文学剪影——《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新书座谈兼怀王富仁先生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9-27 10:54:42

图片1.png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王富仁著

东方出版中心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苏枫

  9月26日下午2:00,由东方出版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小康》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为现代文学剪影——《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新书座谈兼怀王富仁先生”活动在腾讯会议上展开,王富仁先生众高足齐聚一堂,畅谈王富仁先生与他的《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活动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宫立担纲主持人,与会嘉宾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他(她)们都是王富仁先生的学生。

  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王富仁先生离世已五年有余,但学林中对他的纪念却不绝如缕。王富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他一直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代表作《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从思想革命的视角探讨鲁迅小说之意义,由此创立了鲁迅研究的新范式,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鲁迅研究、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对“新国学”的阐发和推重,都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之外,他还写有一批散文,其中一部分就结集于《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这些“印象记”精悍又锐利,与他的学术作品既一脉相承,又有显著差异,可说是一部以作家为线索的“微型现代文学史”,是带领读者走进现代文学的一个极佳门径。他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表达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评论五四一代作家的历史功过,或高屋建瓴,或体贴入微,在在显示了他的学术锐气和独到眼光。

  在座谈会上,李怡教授特别感谢了本书编者、也是本次座谈会主持人宫立教授,感谢他多方搜集,从《太原日报》挖到了这批文章,使得大家于今还有王先生的新书可读。他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与王先生的其他著作体现出丰厚的思想性不同,它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可见王先生的思想从来是与他灵动的感悟结合在一起的。全书充满了生命的体验、文学的体验,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沈庆利教授既是王先生的学生,又是王先生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时的教研室同事,他回忆说,王先生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喜欢畅谈、交友,但内心似乎是孤独的,缺乏真正理解他的人。但幸有《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等著作出版,使他拥有更多的知音。他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对于王先生很可能如同《傅雷家书》对于傅雷,虽然不是作者最厚重的学术著作,但会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

  孟庆澍教授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孟教授认为,中国实际上还在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周期之中,而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便是从这样一个广义的新文化运动出发,重新思考中国现代文化,回顾和检讨8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传统,将思想史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结合到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来。他认为,王先生的《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风格。

  回忆起从学王先生的日子,他告诉我们,王先生对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向我们叙述了一件往事:他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王先生,只见他坐在床头柜前,背对着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还密密麻麻画了很多记号,随后与学生们交谈,也毫无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莉教授回忆起王富仁先生给她博士论文《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所作的序言时说,这篇序言实际上是王先生对她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对她的学术路向起了引领作用,足可见王先生的远见卓识。她特别说到,王先生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他自己,尽管他们内在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路径。

  在《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王先生为冯沅君、冰心、庐隐等女性作家写了专篇,在附录《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又谈及丁玲、张爱玲等女性作家。张教授告诉我们,王先生极具社会性别意识,对女性理解体贴,他曾有一次与学生相聚,谈起萧红,不禁为她落泪哭泣。

  听众中还有王先生的其他弟子,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王卫平教授、深圳大学谢晓霞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鲍国华教授,他们即兴发言,回忆了从学王先生的点点滴滴,并与听众分享了阅读本书的体会。

  会议的最后,李怡教授表达了愿望,希望有机会在线下再次相聚,畅谈王富仁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编辑:于靖园


作者:苏枫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