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23 16:29:15

  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整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义重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在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今天,春节民俗成为我们稳固社会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等,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人以天文、物候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被人们掌握。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的习俗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仍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也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以辞旧迎新、祈福团圆为主题,主要由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三大环节构成。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先、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春联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鞭炮迎年、接财神、拜年、人日登高、元宵观灯、贺新春等。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

  以时间更新意识为动力、以和美的家国情怀为基础的年节礼俗构成年节习俗的主干。生动多姿的年节习俗中融入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自然与社会、家与国在年节礼俗的互动中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从春节的历史与礼俗文化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其蕴蓄与传承的丰厚文化价值。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亿万人的春运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景观,它充分体现了春节所承载的巨大情感力量。我们回归故里,回归家庭,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筹划未来。我们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深厚的培植。这样的节日氛围和节日情感,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重要体现,是我们窥见“历史中国”的一个窗口。春节通过各种节日礼俗营造祥和气氛,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交往中,表达对祖先和天地自然的礼敬,对家人、乡邻、师友、同行的爱,实现了家庭、社区、社会的整合与团结,同时也促进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温柔敦厚的春节,显示了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和美特性。

  春节文化还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中国人敬畏自然规律,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生命力量发动生长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活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以其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春节也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仰的重要时刻。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各种年俗活动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春节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契机,也给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文化之窗。春节新年,让全球华人对“四海一家”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与生动。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朝鲜、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将春节(农历新年)作为法定节假日,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 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此外,春节“申遗”也被提上议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蕴含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强化历史伦理、家庭伦理与自然伦理的突出价值。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我们可以从春节礼俗文化中看见沟通天地的自然伦理、礼敬祖先的历史伦理、相亲相爱的家庭伦理、拜年庆贺的社会伦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与期盼丰收和平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底蕴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3日 04版)


作者:刘冰雅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光明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