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上海博物馆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29 16:38:49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特别的一个——它是想象中的生灵,在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甲辰龙年,新岁峥嵘。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院,推出“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与观众共度龙年新春。展览于1月26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记者走进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一眼就看到正中间围满观众的迎春展展区——展品有八件,为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西周晚期龙纹盘、金代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明末清初尤侃犀角雕六龙杯、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金代珊瑚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以及西安博物院院藏唐代金龙和唐代鎏金铜龙首银链。

  大厅正中的小小一方天地,被红色布景装裱,八件文物上的龙或爬行盘绕,或腾跃奔走,或姿态轩昂,或灵动可爱,以各异的美丽和意趣抓住了观展人的目光。能拥有这种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不难理解,这些文物共同阐释着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体现各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我们每一年新春来临之际,都会办这样一个规模很小但非常热闹的展览。我们的宗旨就是办得小而美、精而优。展览的品质很高,展品是从大量文物当中精选出来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告诉记者。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在2003年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这件玉玦形龙头部较大,双耳竖立,耳间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阴线雕出双目、口和鼻间褶皱。躯体弯曲呈玦形,缺口处有明显切割痕。颈部有圆孔,可以穿系。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大型祭祀遗址群,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遗址内的高等级墓葬以玉器为重要随葬品,当时的人可能将其视作通神的工具。

  西安博物院院藏唐代金龙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作腾空奔驰状,脚爪锐利,爪为三趾。身躯较直,下部镂空处镶嵌绿松石。角、三爪及尾上各有一小孔,为穿铆钉之用,推测其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龙鳞清晰细密,形态矫健有力,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常见龙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爬行龙纹、卷龙纹和交龙纹。上海博物馆馆藏西周晚期龙纹盘外腹部饰一周变形、无具象龙首的龙纹,内壁饰一周十二条首尾相接的鱼纹。内底中心为盘旋式的卷龙纹,龙首居中,有两圈眼眶,圆目突出,龙角和口部的形式比较特别,左龙角后有一小龙,龙首下有两条对称曲体的小龙;躯干右旋,饰麟纹,旁设两爪;盘旋式的躯干内还点缀着三角形和龙角形小块。盘主要和盉或者匜配套使用于盥礼之中。龙纹多与盘等水器结合,体现了龙与水的联系。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件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一正面五爪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五爪龙纹是清代官窑瓷器的御用纹样。不过至晚在乾隆初,这类纹样已经在民间使用,且官方并未严厉禁止。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本次展出的龙文物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写照。“我们将龙视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及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象征,龙的传人继续书写着历史。值此龙年新春之际,祝愿观众朋友能从展览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昂扬生命力。”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8日 04版)


作者:孟歆迪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