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创赋予古老文物年轻表达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2-12 10:21:17

  拼版资料照片:左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幸福龙”文创玩偶;右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抱抱龙”文创玩偶。新华社发(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新华社兰州2月12日电(记者贾钊、何问、申安妮)通体红色,竖着蓝色鹿角,铜铃般大小的双眼好奇地望向一边,再加上它如狮般向四周炸开的鬃毛,以及咧开嘴露出的两排整齐牙齿,这条龙身胖乎乎、翘着尾巴的“幸福龙”让人一看,就觉得喜气洋洋。

  谁能想到,外表这么“憨厚”的毛绒玩具,原型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一对画风非常严肃的文物——累丝金龙。这对累丝金龙是明代匠人用细金线以掐丝、累丝等技法编结、拧勒而成的附饰,龙首耸额巨目,神情凶猛,龙足利爪如钩,充满力度,龙身似盘似舒,龙须摇曳,总体呈现出飞龙的动态之势。

  “在龙年春节之际,以龙文物传达吉祥之意再合适不过,但我们又希望让文物看起来更萌态、更喜庆,做出不一样的感觉。”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团队成员吴小宇说。

2月2日拍摄的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大型文创玩偶。新华社记者 贾钊 摄

  从2023年12月中旬开始设计,最终“幸福龙”和“抱抱龙”从10多款设计图中脱颖而出。目前,第一批共1000多只“幸福龙”春节前上线才一周,就已经断货。另一款头顶三只角,咧嘴歪笑,两手摊开坐着“求抱抱”的“抱抱龙”也正在热销中。

  这对龙玩偶的“大卖”对吴小宇所在的设计团队来说,就像一个新年礼物。“我们按年轻人的喜好设计了这些产品,但是对于它们会不会受市场欢迎其实也是忐忑的。”她说。

  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古老的历史文物通过当代技术和形式被赋予更多新的表达,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引发持续不断的“博物馆热”。明星文创背后,有一大批热衷传统文化的青年设计师,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团队成立于2015年。目前团队共12人全是“80后”“90后”,最年轻的设计师仅有24岁。今年33岁的吴小宇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专业,主要负责的是新媒体文案设计。

2月2日,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团队成员吴小宇向记者展示介绍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由于产品制作和文案宣介需要同步进行,因此每一款产品从看到设计图的那刻开始,吴小宇就进入了与产品对话的想象世界。“名称、性格、情节、意蕴……每一个文案都是历史背景与现实形象纠缠融合生发的新故事。”她说。

  吴小宇乐在其中,平均每一款产品她都能想出百余个名字供团队成员票选。

  起初,该团队文创设计的主调偏唯美和沉静。“浅金镂月”“花冠群芳”“香软长安”……文创产品的图样和名字也始终透出一种诗意的精致感。

  直到2021年,这群习惯了唯美大气创意风格的年轻人开始转型。他们想抓住汉代“铜奔马”正面“表情包”的特质,给它赋予一个“调皮、中二、搞怪”的人物个性。

  随后头套、表情包、风筝等陆续面世,一个单脚直立于鸟上、做着体操、表情呆萌的“绿马”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游客将玩偶视频发到网上,“铜奔马”毛绒玩偶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600余款文创产品中“最现象级”的一款文创产品。

  吴小宇仍然记得,因为备货不够,“铜奔马”玩偶商品脱销,甚至还有一个外地来的游客专门来到博物馆,想尽办法找到他们办公室想来买样品,让她感动不已。这种被认同带来的满足感也在她心底久久回荡。

  “丑萌玩偶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文物知识的生僻晦涩,符合年轻人追求放松和标新立异的审美需求。”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说。

  然而,做文创却不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崔又心介绍,每一次文创产品设计前,团队成员都会对文物历史资料进行详尽收集和梳理,加深对文物本身的认识,设计过后他们也会反复推敲产品设计理念与文物是否相符。

  “从历史文化这片土壤中生发的创意才能真正具有厚重的内涵,才能经得起检验。”崔又心说。

  因此,逛博物馆找灵感成为该文创团队成员的日常。在此之外,吴小宇自己每天都会坚持看电影、看书,增强知识和审美的“输入”。

  继“铜奔马”毛绒玩偶之后,该文创团队持续推出了青铜牦牛“牛哞王”、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天外飞仙”、鲵鱼纹彩陶瓶“鲵娃娃”等多款拥有自己表情和个性的毛绒文创产品。近期上新的“龙马很精神”系列文创,也让此前出圈的“铜奔马”玩偶或穿上龙年新服饰,或玩社火、舞狮等。

  产品种类不断拓展,一个以“绒化博物馆”为名的IP世界通过年轻人的创意设计正不断构建起来。

  甘肃省博物馆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度共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接待量比历史峰值高出70万人次。

2月2日,游客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商店挑选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高亚芳表示,文创让文物走出博物馆,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物资源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不是每一件文创都受到市场欢迎,但我们坚持做好每个细节。因有热爱,可越山海。”吴小宇说。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新华社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