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记者桂娟 吴刚)鼎立于洹河之滨的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正式开馆。
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外景。新华社发(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殷墟博物馆新馆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介绍,馆内集中展示大量商代精美绝伦的青铜文物,展现出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技艺。
博物馆内,“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等展厅设计考究,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展陈于馆内,它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器身龙、鸟、虎、鱼等各种动物形纹饰繁缛精美,造型奇特瑰丽。展厅内的大小展柜中,鼎、簋、觚、爵、钺、戈等一件件造型精巧的青铜器在灯光照射下,闪出青绿色的光。馆内设计体验式铸铜作坊再现殷商时期青铜冶炼场景。
这是1月9日拍摄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亚长牛尊。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在距今4500至4300年左右,青铜铸造技术开始在中原腹地出现,最初大多是小型、扁平状的简单青铜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到了亚长牛尊所处的殷商时期,我国青铜制造业高度成熟,青铜时代迎来鼎盛期,仅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就有468件。
在现代出土的殷商数千件青铜器中,出土于殷墟王陵区的后母戊鼎最具代表性,被称为“青铜之王”。后母戊鼎呈长方形,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9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制造水平。”何毓灵说。
然而,作为商代“名片”的青铜器,从已知的考古学证据看,却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冶金技术最早出现在近东地区,距今8000年前。
对此,何毓灵表示,到了公元前2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通过河西走廊从西方传到中原地区。传入初期,古老的中国人只是利用青铜铸造技术做一些简单的器物,为了适应当时中原贵族的礼仪规制及社会治理需要,经改造发展,中原创制出能够铸造体型巨大、工艺复杂青铜器的块范法铸造技术。
“对于外来文化,殷商并非采取原封不动、照单全收,而是进行本土化的吸收借鉴。”何毓灵指着馆内展出的青铜文物说,“从这些出土的马车和青铜器中可以窥见,中国人自古就不缺想象力与创造力,传入到中原地区的冶金术,经过夏代、商代早期、商代中期不断创新、突破,铸造出技艺超群的青铜制品。”
行走于殷墟博物馆新馆,形制各异的青铜器上蟠龙升腾、神鸟飞起、双目炯炯的饕餮,繁缛的纹饰铺满整器的地纹中,又以更粗重的线条与凹凸,勾勒出各种具有丰富意象的纹样,复杂的纹饰熔铸于圆弧的容器表面,高超至极的工艺和设计让人惊叹。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表示,中国的青铜文化、青铜器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精髓与文明标识,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国的青铜工艺发展得尤为高端,展现出灿烂的异彩,无论是在使用领域、工艺手法还是其负载的精神文化上都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的青铜文明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反映出中华民族具有善于吸收与借鉴其他文明优秀因素,以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来促进自己文明发展的胸怀与气魄。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