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搬”进博物馆 中小学“上新”博物馆课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02 08:33:05

北京日报讯(记者 李祺瑶)跨学科课堂“搬”进博物馆,博物馆资源引入校园,校馆联合打造数字博物馆……新学期伊始,不少中小学“上新”博物馆课,引导学生们在丰富的文化之旅中,博“悟”世界。

  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近邻,在博物馆举办了开学第一课后,老师们正在为本学期新开设的“运河之舟”博物馆系列课程做准备。“这门课程融合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学科,老师们将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素养等。”该校副校长李术伟介绍。开学后,各科老师集思广益,按年级设计了“说文解字”“织品服饰”“美器佳作”等6类主题课程。

  “历史像是一个盲盒,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这个寒假,我化身一名侦探,打开了一个叫做‘殷墟’的盲盒,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片甲骨和一个个优美的文字……”新学期,海淀区实验小学九一分校成为本市首个甲骨文教学研究基地校。六年级学生陈羿旭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研学之旅,他说,“我觉得甲骨文不能只躺在博物馆和书本里,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让它‘火’起来。”

  随着基地校揭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将涌入校园。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员将定期到学校讲解甲骨文知识,开展甲骨文特色教学活动。“我们共同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甲骨与汉字’栏目,从源头出发解读汉字演变,通过文字临摹、文字创造等,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海淀区实验小学九一分校校长楼薇琳介绍,老师们还设计了“甲骨文广播体操”,拉近学生与古老文字的距离,助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还有学校为学生打造更多元的“博物馆”。史家小学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设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已有多年,实行展厅、教室“双师制”教学,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将博物馆资源引入日常课堂教学。目前,该校正在建设一座数字博物馆。

  “彩陶的纹饰如此流畅,难道6000年前古人已经发明了笔?”教室里,借助校园智能交互屏幕,学生可以360度欣赏数字文物,甚至上手“触摸”。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到博物馆“云游”,主动探究古人的秘密。这门升级版的博物馆课程目前已收入近百组数字文物,并邀请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齐吉祥录制历史故事讲解视频,进一步打破校馆边界,带领学生饱览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李祺瑶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北京日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