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佳:让特色产业成“立村之本”
“我们的农村其实都是‘天生丽质’,但一直‘疏于打扮’,归根结底是没有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乡村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雨佳带来了一份《关于因地制宜 整合资源 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建议》,用她8年返乡创业的实际体验、观察和思考,为乡村振兴贡献基层智慧。
陈雨佳的家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位于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区域,被誉为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特色的石板田加之镜泊湖水自然流淌灌溉,使得种出的水稻品质高、口感佳。种植“石板大米”成为全村主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陈雨佳的母亲还牵头成立大米专业合作社,推动有机大米种植和规模化经营。
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上官地村的特色产业“产加销”链条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延伸。同时,周边村落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资源要素整合,“石板大米”这一特色资源规模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陈雨佳记得,那时为了促进销售,村民们还抱着电饭锅去各大企业推销。
2016年,陈雨佳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村子里做起了“种米姑娘”。她坚信,千百年来“锄禾日当午”的传统农业模式已被打破,农村新的发展机遇势必在于敢创新、有能力的青年人。
陈雨佳先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了解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和不同地区大米销售市场,再根据家乡大米的“卖点”制定覆盖种植、销售、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从连稻苗和草都分不清的农业小白成长为专业新农人。
她组建电商直播团队,持续打造“石板大米”品牌。2020年,首创“我的田,您做主”庄主认种和粮票定制模式,缓解了在秋季集中销售大米的压力,即消费者在春天时选择认购相应亩数的石板田,秋收时为其精准配送到家。为实现质量安全生产可追溯,她还在稻田安装手机客户端监控系统,只要打开手机便可随时了解水稻从种到收全过程,让影响稻米生长的各种因素数字化、可视化。
她成立了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据统计,合作社累计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户入社,附近村屯6900多亩石板田也加入了水稻订单种植,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500余人就业。随着“石板大米”特色产业打开了“村门”,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陈雨佳又带领着村里的妇女姐妹搞起了农家乐,把田间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研学基地游、特色民宿游有机融合。
2023年,陈雨佳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在全国舞台上为乡村振兴发声,建议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组合式、差异化的政策支持。过去一年,她参与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振兴种业专项视察、黑土地保护“一法一例”执法检查等工作中,并作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深度参与团牡丹江市委组织的各项乡村振兴宣讲活动。
“在履职过程中,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小农户’绑定到三产融合的大链条上。”陈雨佳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和路径,其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就是一条举措,这对广大农村是一个普惠性的利好。作为种粮人,她总结了上官地村“石板大米”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特色还未被挖掘、村集体带动能力不强的村子发展提供助力。
陈雨佳呼吁出台乡村特色产业细化配套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动、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同时,她建议在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一村一品”等基础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册、创意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帮助农民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形象和知名度。
她还提到,三产融合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具体措施仍需细化。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仓储设施建设、技术产品创新、数字化改造、农村商贸物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基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文化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针对性打造更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旅游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