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声音、集章、出联名款 邮局越“斜杠”年轻人越“上头”
过去的邮局:寄信、寄包裹、汇款、订报纸、买邮票。
如今的邮局:跨越时空通信,在明信片上“寄声音”,集章盖戳、拍照打卡、推出联名款,跨界卖咖啡……
在位于北京烟袋斜街的大清邮政信柜,正在读高三的杨一帆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收件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时间选在一年后寄出,“清华大学一直是我的目标,我希望一年后在那里收到自己写的信。”
信件不仅可以跨越时空,来北京旅游的元满在逛街时发现,中轴线主题文创店还可以“寄声音”。她在邮局的机器上上传了一张自己与好朋友的照片,很快便DIY出了一张专属明信片,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录下自己想对朋友说的话,盖上日戳,投进邮筒。
90后张雅琦每周都会带着她的集章本去扫街,主题邮局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总能盖到最具特色、最有创意的印章”。
邮局越“斜杠”,年轻人越“上头”。
在快节奏时代寄一封仪式感满满的有声信件
大清邮政信柜营业员陈文强介绍,“写给未来的信”是目前店里最火爆的服务项目,写上地址、收件人与具体收件时间,便可以等待信件寄出,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当然除了寄给自己,也可以寄给家人、朋友。
大学生于莱在安徽黄山黟县旅行时,也发现一家有着类似业务的西递邮局。她在邮局里将自己这趟旅程中的所见所想写成一封信寄出:“想象一下,在3年后的平常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我可能都不记得的信,拆开信仿佛回到了3年前的旅行,多有趣呀!”
想象着不久之后,朋友会收到自己的“有声明信片”,元满说:“我的好朋友独自在英国留学,很孤独,我想把我的声音邮寄过去陪着她。虽然我们也经常会在社交软件上聊天,但是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她的思念,也是对我们友谊的重视。”
杭州某科技公司创始人胡梦普十分喜欢“邮寄声音”的概念,为此他与中国邮政杭州分公司合作开发“声音小邮局”。“我生长在‘从前车马慢’的年代,见证过那个时代信件传递的重量。如今,普通信件没有失去意义,邮政一直在与我们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为传统的明信片、信件更新迭代,重新唤起用户对邮政、邮文化的兴趣,‘声音小邮局’便应运而生。”
不仅在邮局,“声音小邮局”被广泛应用到了多种场景中。近两年,“声音小邮局”与高校合作开展开学季活动,为学生增添更多开学仪式感。“对于刚离开家的大学生来说,在开学季定制一封明信片,录入自己的声音,亲手贴上邮票,盖上邮戳,投入邮筒,给家里报个平安,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不同的情感。”胡梦普说。
主题邮局让旅游变“旅邮”
张雅琦的父母都是邮局的工作人员,小时候她经常待在邮局里等爸妈下班,那时便很喜欢看邮局工作人员盖邮戳。长大后她也一直延续着这个爱好,周末常常跟朋友一起外出集章打卡。
她翻开集章本向记者介绍:“这已经是我用的第五个集章本了。这是我上周去中国工艺美术馆主题邮局盖的印章。那里的印章大多以藏品为原型,这是馆藏的四大镇馆之宝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插屏四海腾欢、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花篮群芳揽胜……”
每次在不同的主题邮局打卡集章,张雅琦总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分享印章。“听一起盖章的朋友说,年初新开的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可以盖到中轴线13处建筑,我就趁着周末赶紧来啦!”
在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在张雅琦旁边盖章的是一个小朋友,她的妈妈张静告诉记者,“了解北京中轴线”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程,趁着周末带孩子来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发现这里有中轴线的印章和文创产品,孩子非常喜欢,一边盖章一边听店员介绍中轴线沿线建筑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中轴线主题文创店,北京甚至全国各地的主题邮局都是张静带孩子经常去的打卡点。不仅是张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变旅游为“旅邮”。随着社会的发展,邮局也在寻求转型。全国有四五万个邮政网点,这么多网点如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更好为用户服务?
北京邮政市场部副总经理张双新说:“北京共有700多个邮政网点。我们根据邮局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其中一批网点转型成为主题邮局。保留基本的邮政服务功能,提供特色服务,吸引更多用户,特别是年轻的客群。”
张双新表示,如今北京的主题邮局已经形成一种“区域优势”,从前门新国潮主题邮局-国家博物馆主题邮局-故宫博物院主题邮局,可以串成一条旅游路线,“我们也在继续探索主题邮局与文旅结合的路径。”
游客走进主题邮局可以有哪些收获?中轴线主理人任小北告诉记者,最直观的,就是能够买到主题邮局的特色文创产品或邮政产品。任小北说:“在我们店里,有关中轴线的文创产品是最有特色、最齐全的。”
其次,游客可以在主题邮局进行互动体验,集章盖戳、打卡拍照。很多主题邮局内部的设计布局都充满了小巧思,比如新国潮主题邮局门口的复古邮车,中国工艺美术馆主题邮局门口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特色邮筒……一些邮局里还有各类打印机、印刷机,可以让游客动手参与邮政环节。
另外,一些主题邮局还会不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比如,位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兰台主题邮局在春节期间的“寻龙记”活动,让游客寻找文物上的龙,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专题纪念戳及相关文创产品,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别样的新春祝福。
在联名款中探索年轻人心中的“邮文化”
从初中起,李肖云便迷上了小说《盗墓笔记》,成为一名“稻米”(《盗墓笔记》粉丝昵称,盗迷谐音“稻米”——记者注)。在网上刷到“声音小邮局”与《盗墓笔记》的联名款明信片后,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立刻下单。
“我的明信片带我打卡了6座城市,集齐了杭州-吴邪纪念戳,长白山-张起灵纪念戳,北京-霍秀秀纪念戳,广西-王月半纪念戳,成都-解雨臣纪念戳,青海-黑眼镜纪念戳,穿越了5671公里最终来到了我手里。”他将明信片分享到社交媒体时,评论区收获一众年轻人的追捧。
胡梦普介绍,联名款对“声音小邮局”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盗墓笔记》的粉丝群体都很年轻,与“声音小邮局”的主推客群高度重合,“他们愿意为喜欢的东西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希望通过邮政的活动为自己的热爱增添一份仪式感。”
但联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最初没有搞清楚年轻人真正的心理需求,为了提高效率,直接将纪念戳油印了上去,第一批收到的‘稻米’非常不满意。大家现在很反感批量复制的产品,更喜欢真实的手工感,更希望每一个纪念戳都是邮政工作人员真正加盖在上面的。” 胡梦普说,“80后90后除了愿意为联名款埋单外,也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找回小时候的感觉,跨越山海盖满邮戳的明信片,代表了他们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念。”于是,“声音小邮局”回收了已发出的明信片,针对需求做出改进。
有了此次经验,在后续活动中,“声音小邮局”便会准备两种明信片,一种是印刷的邮票,一种是需要手贴的邮票,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自行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一帆、于莱、元满、李肖云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19日 07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