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创作者是取代不了的”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4-26 15:17:05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AI技术可以取代大部分很简单、没有美感、最普通的东西,但是对于最优秀的作品和最优秀的创作者是取代不了的。”4月21日,华语女演员、导演、编剧陈冲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场圆桌对话上表示。

  这场对话的主题是“与AI共存——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博弈”,多位中外电影人就此展开了思想碰撞和深入探讨。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的看法比较乐观。他认为,技术是电影的支撑力、原动力,所有创意是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展开的,这是电影诞生的原理。他表示,AI是技术,跟它建立良好的关系只会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可以拥抱AI。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认为,AI发展会让电影和电视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他表示,从纯技术角度来看,机器智能一定会超过人类,甚至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技术上达到人的智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在他看来,AI技术对年轻影人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机器可以代替人写文字、画分镜,以后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可能不需要年轻人了,这对年轻人是灾难的;另一方面机器又可以帮助缺乏经验和资金支持的年轻人生产一个完整的作品,对年轻人来说又是一个机会。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也认为,AI总的来说是一种技术,就像电影行业在100多年发展历程中从胶片电影变成数字电影,传播也从影院变成依托互联网进行传播,技术始终是被当成工具来使用,所以技术并不能够取代电影。他还认为,AI会让独有的审美变得越来越稀缺,因为AI总体来讲是一种大众审美,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跟每个人独有的情感、独有的审美是相矛盾的。

  “AI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使用它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性,但是AI没有办法直接带给观众共鸣,它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创作出人类与艺术品之间的共鸣。”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说。他以动画电影为例,提到一些动画电影使用了很多变革性技术,但是作品当中还是有人文感,“作为人类我们一定需要有这样一种人文触感在里面”。

  “新科技对于电影会带来一次次冲击重塑,但是电影这个视听方式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丰富。”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说。


作者:蒋菡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工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