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深处见水乡魅力韵味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2-12 10:48:09

  清晨的荻港村,炊烟从各家烟囱里袅袅升起,木头门板里头,箍桶师傅十年如一日地箍着木脚桶,新鲜的刨花屑在空气中透着悠悠木香味;打年糕的师傅忙着将蒸好的桂花糖年糕出锅,热气腾腾的年糕又甜又糯惹人垂涎;不到6平方米、有名气却没名字的馄饨店里,店主正娴熟地擀着面皮、包着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爱来这儿吃上一碗……

  这便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日常生活,恬淡又安逸。在这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情不自禁想要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

  古宅与桥

  光阴流淌  水乡悠然

  荻港村始建于南宋年间,京杭大运河支流穿村而过。村中随处可见典型的水乡景观:青堂瓦舍,临河而建;门前屋后,绿桑成荫;小桥流水,鱼塘连片……沿着纵横交错的石板路,能延伸至村中各个角落,青砖白墙的古老建筑,彰显出典雅娟秀的气质。

  历史的传承与沉淀,让荻港村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村内有50座古堂,如章家三瑞堂、吴家礼耕堂、朱家鸿志堂等;还有大大小小的36处古宅,见证着不同时代如茶般回味悠长的往事。

  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建筑群“南苕胜境”最能代表荻港村的建筑特色。建筑群间,楼亭台阁、回廊绕环、奇石清流、花竹幽影。长寿桥头的“积川书塾”有约600年的历史。“积川”意为“土积成山,水积成川”,知识的获得来自积少成多,只有日积月累,方能成大川。历史上,私塾里曾走出2名状元、57名进士,200多名太学生、贡生。如今,这里成为村中学龄前儿童举行启蒙礼的地方。

  荻港村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在近现代,这里更是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等,覆盖各行业各领域。比如,地质学家章鸿钊,中国近代史专家章开沅,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邱望湘、陈啸空等。

  在荻港村,古桥也是一大特色。当地有着“一步两桥”之说,庙前桥、秀水桥、隆兴桥等31座古石桥构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村里最著名的当数秀水桥,有300多年历史。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两边有石镌楹联,桥上有望柱8根,其中4根望柱顶端雕有石狮,石栏尽头均置抱鼓石。过去,村中曾有“大小商店开到秀水桥”之说,可见当时荻港村的商业繁荣。

  坐上摇橹小船,流连于荻港村的古河道中,从一座座古桥依次穿过,两岸“鱼桑丰园”“渔灯映月”等石刻汉字倒映水中。如今,临河的鱼桑人家,许多都开起了餐馆和民宿,村民们在河埠头用竹竿吊着篮子,热情送上鱼汤饭、肉饼子、鲜桑葚汁、鱼圆等特色小吃。上岸,行至“苕溪渔隐”美食街,映入眼帘的是桑叶茶、桑果糕、荻港三碗面等地方特色美食。沿街开设的12间铺子原为村中的老房子,如今已修葺一新。南来北往的游客,无不沉醉在这独具鱼桑韵味的悠然水乡中。

  桑果与鱼

  农耕文化  多元诠释

  如果是每年4、5月份来到荻港村,便四处可见村民沿街售卖自家种植的桑葚,“自家桑果园种植的桑葚,成熟时又新鲜又甜。”当地村民谈起祖祖辈辈培育的果实,总是充满自豪感。

  而每年春节期间,荻港村则会举办以传统鱼汤饭为特色的鱼文化节。鱼文化也是江南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数百年来荻港村的养鱼业长盛不衰。在岁末寒冬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饭,正是江南生活独有的暖意。

  在荻港村,“无鱼不成宴”的习俗延续已久。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传统鱼文化节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有鱼乐、鱼歌、鱼舞、鱼火、鱼宴等节庆表演,更有“百印鱼桑”篆刻艺术展等现代文艺展览,为各地游客献上一场丰盛的水乡文化盛宴。

  桑果与鱼的收获,得益于荻港村的桑基鱼塘系统——植桑、养蚕、蓄鱼,从而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2018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荻港村正是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以桑基鱼塘系统千年农耕文化为题材的系列鱼桑文化表演,可以将传统的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古运河文化等文脉精髓一一展现。”湖州市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会长徐敏利介绍,荻港村鱼文化节如今也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活动。

  近年来,荻港村积极参与南浔长三角亲子乐园建设,构建起融渔庄研学、古村游学、桑基鱼塘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板块,形成独特的农旅结合、以旅带农发展格局。随着荻港村各种活动的推陈出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2023年,全村游客量突破78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和土特产销售超亿元。作为展现江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窗口,荻港村通过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向人们诠释着江南水乡的魅力与韵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2日 07 版)

作者:窦瀚洋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