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声音的艺术大师” 乔榛从艺的60年里 他总在“无我”中为声音塑魂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11-19 16:50:23

  “银幕属于你,你却不在那里。声音里有声音,回肠荡气,你就在那里。” 一首《吟风者》,是乔榛艺术生涯的绝佳写照。

  11月17日,80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配音大师乔榛,在上海文艺会堂迎来从艺60周年庆典。

  在声音的艺术路上跋涉一甲子,乔榛用灵魂和声音塑造了译制片中上千个银幕形象与无数朗诵作品,是国人心目中“雕刻声音的大师”,是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精彩而温馨的存盘。

  年届八旬,他依然日复一日琢磨着人生与艺术之道,用灵魂塑造着“声音中的声音”,塑造那些人们永不能忘记的经典之声。

  在“无我”中为声音塑魂

  “我感觉必须先把人做好,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来。”乔榛如是说。

  正因老艺术家将“澄怀观道,魂的再塑”视作个人的人生态度与艺术创作经验的高度浓缩,此次由上海电影家协会和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乔榛从艺六十周年特别活动”即以此为名。

  其中,“澄怀观道”四个字出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一位山水画家敞开胸怀,拥抱大自然,汲取大自然的美。然后把自己的悟觉通过画笔流淌在画纸上成就作品的典故。乔榛认为,要从事创作,首先应该荡涤自己的灵魂,把自我杂念不断的去除,然后用一颗善良纯净真诚的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人、事、物。

  对于“魂的再塑”,老艺术家强调,无论什么艺术创作,都要把“魂”找到。

  在乔榛的从艺观念里,他主张要去掉浮躁、去掉华丽外衣,用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在他看来,演员、配音演员都需要“抛开自己”,“要爱你的角色,而不是你自己。表演中如果你爱的是你自己,你表现自己,炫耀自己,那就完了”。

  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无我”状态中,这位常常以“红围巾、黑拐杖、带着笑脸”标志性装扮示人的艺术家,完美演绎了无数角色。无论是《魂断蓝桥》《叶塞尼亚》《寅次郎的故事》《廊桥遗梦》等经典译制片,还是《斯巴达克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等近年来受到无数青年人追捧的大片,乔榛以高贵而充满魅力的声音,为千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赋予独一无二的灵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在我们的豆蔻年华里,一直听见乔老师配音的最浪漫的、最英俊的、最有担当的声音。连同这声音,乔榛老师还传递给我们一种相信——对爱的相信、对永恒的相信、对忠诚正义和善良的相信。那是声音里的密码和能量。”

  在这位文化学者看来,“乔老师一说话,感觉就对了。那个长着外国人脸的角色,在中国人眼中活起来了”。

  成功背后的秘密

  乔榛凭什么能成功?

  有人说,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乔榛儿子的记忆中,父亲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书籍。而且,他不仅是浮光掠影地简单阅读,而是徜徉在俄罗斯、法国等文学名著中,反复揣摩书中角色的内心情感,时常在家中一遍遍地为角色配音,直到满意。家人们评价他:“太执着,在家里随时随地会进入状态。”

  也有人把乔榛的成功归结为他精神上的坚韧以及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就像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所言,“老先生是如此一位儒雅君子,内心却充盈着英雄之气”。

  乔榛194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热爱文艺,1970年借调到上海电影译制厂从事配音工作,一路走来在事业上硕果累累。不过,人生路上,老艺术家曾两次重病,八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他都没有倒下,在家人、观众和自己热爱的配音和语言艺术支持下,乔榛泰然战胜了病魔,迄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下。

  这位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舞台的老人,他的精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此次活动上,不止一位嘉宾提到,自己小时候是听着老先生的声音长大的,还没见过人,就已将老先生当做了“男神”。也不止一位嘉宾讲到了老先生面对后辈时平易近人,于丹回忆了与乔榛在机场的初见,感慨本应是她去拜访老先生,结果竟成了老先生来机场看她;方舟则记得自己高二时有幸去乔榛老师家“应聘”,老师一听便猜中了她配音时模仿的是谁,并告诫她:“艺术起于模仿,但不能仅仅只是模仿。”这谆谆教诲令她铭记一生。

  “我的灵魂浸润在世上最优美且极富韵致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大海之中,无比愉悦、无比庄严。传承她、弘扬她,是我的天职,更是我生命的源泉。”这是乔榛本人的独白。


作者:王佳婧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