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农旅结合激发新活力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赵狄娜
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近年来,荥经重点打造“五游荥经”特色文旅品牌,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新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旅和商业消费是一对“亲兄弟”。《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自驾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市民下乡消费。
荥经县地处四川省雅安市中部,森林覆盖率高达80.3%。到荥经、“森”呼吸,已经成为荥经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同时,因拥有千年黑砂、大熊猫和鸽子花两大“国宝”、三座“名山”、四张文化名片,这座千年古城也被誉为川西线上一颗闪亮的“黑宝石”。在青龙镇柏香村,云峰山绿意盎然,古树参天,不少游客在树龄1700余年的“中国桢楠王”前拍照打卡;走进龙苍沟镇万年村,108浸区·貊貊星球热闹非凡,游客们化身“貊貊勇士”,进行谜题破解的闯关密室游戏;在五宪镇鲟鱼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园区,一排排整齐的鱼池与绿水青山相映成景,承载着鲟鱼科普、研学、展览、品鉴……近年来,荥经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五游荥经”特色文旅品牌,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新模式,已初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供图/受访者
超级IP焕新机
万年村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社区入口门户,在这里,以“貊貊”为主题的熊猫元素随处可见。“貊貊”是从《山海经》中找到的关于荥经大熊猫的史料记载,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标识和看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熊猫国家公园展示馆、大熊猫国家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集科普、游玩于一体的各种项目,在这里共同组成了一个“貊貊家园”。
“貊貊星球”正式开放后,真人CS、剧本杀、密室逃脱等17个游戏主题上线,成为荥经一处“网红打卡地”;“貊貊空间”里,大熊猫与鸽子花元素迎面而来,通过剧场式多维沉浸体验,荥经与大熊猫的故事呼之欲出;“我是巡护员”“保护者之树”等区域中,通过科技感满满的互动体验,游客还可以直观了解大熊猫巡护员的日常工作,聆听大熊猫喜怒哀乐的“语言”。
而沿着万年村向上而行,发展村的民宿群便映入眼帘。临近周末,不少民宿门前已停满了车辆,店员正忙着招呼客人。“2023年以来,周末入住率几乎都是100%,优异的自然生态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发展村元素客栈负责人高奎高兴地说。
近年来,荥经县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探索创新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政府(Public)+本地居民(Local)“NPL”机制的NPL园地共建模式,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在地居民保护与发展共建共享共赢。以国家公园吸引大客群,以大客群引领门户小镇大消费,全力打造“貊貊家园”业态集群,开发“熊猫+”产品。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带来的生态红利,围绕熊猫元素进行文创开发,改造旧房,拓宽道路,完善公共设施,把村庄逐步打造成了一座“熊猫民宿村”,实现了“人退猫进、人猫共生、人猫共享”。
“目前来看,‘貊貊家园’的招牌已越来越响亮了,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高小松介绍。2022年,荥经县龙苍沟镇把熊猫貊貊这样一个数字熊猫的IP植入旅游以后,随着业态的不断丰富,游客来到这里都能玩上2到3天,不再是来看一眼风景就返程。2023年一季度,龙苍沟镇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68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0%和200%。
“国宝”所带来的效应还远不止这些。为乡镇发展添活力,目光要放长远,荥经还聚焦打造自然教育第一县,拥有“田野劳动实践教育+自然教育”的古城田野自然学校、“大熊猫+森林探索主题研学”的熊猫森林国际探索学校,每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2020年被命名为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同年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单位”。
此外,荥经推动方竹、箭竹、白夹竹等食用竹笋抚育管护和精深加工,培育“川雅老坛”“熊猫竹笋”“笋匠”等竹笋产品品牌。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串联天生桥、叠翠溪等景点,打造“竹语天堂”“九龙神韵”等网红打卡地,“与熊猫为邻、品生态美食”的熊猫民宿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开展“赏竹、听竹、耍竹”主题活动,邀请竹号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等,将荥经竹号与歌舞、锣鼓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编推出《竹号风情》等文艺作品,挖掘大熊猫、竹编工艺等文化,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如今,这里农家乐、民宿、客栈鳞次栉比,“熊猫民宿村”品牌已颇有知名度。大熊猫这个世界级IP,给荥经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已被摒弃,依靠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优良的空气质量、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全域发展民宿旅游业之路已经开启,生态保护和地方发展实现共赢。
以茶带动多元发展
在荥河镇黄金茶园,阳光下,连片茶苗在纵横交错的茶陇间焕发勃勃生机。“黄金茶长势好、价格高,我们经济收入增长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当地茶农高兴地说。目前,该镇茶园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值约375万元。
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理念,荥河镇加快全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茶产业,铺筑起乡村振兴“黄金路”。“依托高海拔、有云雾、原生态等自然条件,这里的高山生态茶、黄金茶口感纯正,深受市场欢迎。”荥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任欢介绍称。
作为荥经县的特色产业,“黄金茶园+”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力。在牛背山镇,“政府+企业+村组”的方式已先后盘活镇内7000余亩荒山,发展黄金茶种植超6000 亩,由龙头企业带动延伸、村组参与种植的发展方式,实现三方深度融合,有效带动黄金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建成了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的“黄金奶白茶”产业基地,带动当地5000余人就业,为村组带来集体经济收益50余万元。同时,以绿色生态为切入点,依托镇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及牛背山景区、半山小镇、建政组团等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茶园+”模式,实现茶叶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108黑砂艺术村中,现场沉浸式开窑体验正在进行。“开窑喽!”随着一声悠长而响亮的呼喊,馒头形的炉盖被缓缓打开,砂器在1000摄氏度高温中逐渐定型,令人惊艳。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让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的“砂锅小镇”,摇身一变成为集生产、制作、展览、销售、非遗保护、体验、研学、观光于一体的艺术村,如今已是文旅新地标。
此前,“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荥经依托黑砂文化打造的严道古城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8黑砂艺术村就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依托千年严道文化,这里还打造推出“严道里”美食街及特色文化黑砂宴,壮大黑砂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多元文旅业态,“文旅新地标”熠熠生辉。
此外,针对黑砂产业,荥经通过走访砂器企业、茶产品企业进行数据摸底,县砂器办已建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黑砂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年产值、窑数、发展情况等。同时,荥经黑砂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定期与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举行黑砂烧制、制作研讨会,不断将砂器由生活性向艺术性进行研发。
为推广县内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茶叶独特的品质,2023年,荥经举行了“非遗藏茶重走茶马古道”重磅活动。活动主要包括“荥经藏茶重走茶马古道 仁真杜吉重回布达拉宫”启动仪式、历史开启未来——荥经藏茶“仁真杜吉”重回布达拉宫活动、“荥经藏茶重走茶马古道 仁真杜吉重回布达拉宫暨川藏经济协助试验区荥经推介会”活动、“到荥‘森’呼吸 尽享新‘森’活”2023荥经文旅宣传推介会活动。活动现场播放了荥经宣传片,四川省茶艺术推广大使、中国藏茶全球推广大使王霏通过《双遗齐飞 砂茶共舞》,向来宾推介了四川好茶,荥经县委书记古玉军作荥经县文化旅游资源和川藏经济协作推介并发出最美邀约,荥经“背二哥”背负茶包重现了背夫行走茶马古道的场景,举行了姜氏古茶“仁真杜吉”交付仪式、布达拉宫文创与姜氏古茶联名发布仪式,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份,达到了预期效果、预定目标。
闪亮坐标 荥经县因拥有千年黑砂、大熊猫和鸽子花两大“国宝”、三座“名山”、四张文化名片,这座千年古城也被誉为川西线上一颗闪亮的“黑宝石”。图为龙苍沟大熊猫国家公园。供图/受访者
到荥经“森”呼吸
古树参天,绿意盎然,微风习习;观禅林、饮禅茶、品禅食、享禅修……静谧的云峰山间,游客们体验着一段心静意宁的出行。依托云峰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最美桢楠林,云峰小镇项目落地建设,首家开业的民宿元所·云峰桢里住客不断。而在改造升级后的云峰寺景区正式开放后,仅去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
近年来,荥经融合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黑砂小镇、茶马小镇、貊貊小镇、鲟鱼小镇、云峰小镇、半山小镇“六个特色小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深度挖掘文化、康养资源,发展壮大兰家山民宿集群、青杠峡谷民宿集群、周坪康养民宿集群、云峰溪谷民宿集群、水墨凤凰民宿集群、牛背建政民宿集群“六个民宿集群”,“康养度假游荥经”口号愈加响亮。
据悉,荥经依托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的优势,打造康养休闲旅游区,满足游客避暑旅游需求。建成云峰山、叠翠溪、严道古城3个4A级景区,青杠桃园1个3A级景区,不断提升“到荥经‘森’呼吸”的森林康养度假游知名度,万年村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亚洲最大的360度观景平台”牛背山开园,蜀中名山和“七绝”胜景尽收眼底。围绕牛背山景区打造双林村乡村旅游业态,开发山地环境体验、山野劳作体验、山地文化体验等各类体验产品。
同时,随着发展思路不断扩宽,以烈士村、建政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也初显成效。“早期,旅游产品少,游客常常留不下来,成为荥河镇文旅产业发展的短板。”荥河镇党委书记陈娟坦言,一直以来,荥河镇都在探索有效的方法来补齐这块短板。“以这里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文旅发展的立足点,以高山茶采摘、制作等能够让人亲身体验的项目为方向,全面增强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而在牛背山镇建政村,利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牛背山旅游开发等契机,村里发展起了红色旅游。村民杨兴娣表示,自己开办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旅游还带火了我们这里的农产品,腊肉、鸡蛋都很受欢迎,好多都是回头客。”
去年5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第十四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活动主要包括“丝路窑火——文化体验游荥经”活动、“触动味蕾——美食寻味游荥经”活动、“探秘自然——自然教育游荥经”活动、“熊猫相伴——森林康养游荥经”活动、县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活动、四川省第十四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开幕式通过荥经县融媒体中心视频号、掌上荥经App、四川观察App全程直播,共计约6000人次在线观看,彰显荥经文旅发展成果。8月10日,2023年荥经县首届森林康养避暑季桌山森林星空音乐啤酒节开幕,活动为游客们带来一场独特的夏日体验,让游客们在桌山的怀抱中享受森林康养、音乐和美味啤酒的夏日盛宴,为荥经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商气、烟火气。有游客兴奋地表示,“空气好、景色好,活动丰富,这一次来荥经真是值了!”
此外,荥经注重自然科普教育影响力度,在四川省关注森林活动会议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四川荥经站启动仪式上,共邀请省政协、省林草局领导、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领导、各市州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任、执委会主任、政协人资环委主任、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和四川省第二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媒体代表等160余人参加,并现场考察了云峰山古树公园、貊貊家园和桌山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情况,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了荥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魅力,切实提升认知度和认可度。
“如鱼得水”金招牌
据荥经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荥经县把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各乡镇(街道)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探索形成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三种主导模式。打造休闲垂钓特色体验区,建设五宪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鲟鱼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示范园区,举办垂钓精品赛事,积极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打造集采摘、垂钓、游乐、观光、度假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五宪镇鲟鱼生态养殖与休闲渔业园区于2023年初建成投产,开启荥经县冷水鱼特色产业的发展新篇章。“该园区规划建设270亩鲟鱼生态产业园区,分三期建设,包括鲟鱼生态养殖系统,鲟鱼科普、研学、展览、品鉴和文化中心,以及鲟鱼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加工中心。”园区负责人介绍称,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鱼子酱200吨、冰鲜鲟鱼肉5000吨,产值达5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擦亮“雅鱼”金字招牌。
“共享鱼池”一直是荥经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荥经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三端发力”,在为企业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村级组织和企业双获利。在“服务端”,探索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企业协助流转土地、招收本地劳动力、提供代养等全周期、全过程的服务支持,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公司签订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协议,每年每亩收取10%的土地权益费。在“需求端”,以服务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为重点,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项目,项目建成后,通过固定资产入股分红,在解决企业生产用水和通行问题同时,村集体每年获得固定分红收益可达30万元以上。同时推广“共享鱼池”“共富鱼池”“庭院鱼池”等助农增收订单养殖模式,带动鲟鱼养殖面积300余亩,每年保底分红20万元以上。在“供给端”,可提供加工、养殖直接就业岗位300个,并带动宜渔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养殖单位推广鲟鱼养殖,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回购3龄后备雌性鲟鱼,辐射带动养殖户300余户、养殖量3000余吨,每户养殖户年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
依山傍水,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荥经县,已经实现了从售资源向营生态、从旧村庄向新社区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农旅融合”发展路。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下旬刊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