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出现的大观堰生态公园:鱼儿当“清道夫” 水体由浊变清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9-12 09:02:28

大观堰生态公园

  “我们熟悉得很,中午少一些,傍晚时候在水边看得比较清楚。”

  成都市锦江区佳宏路社区的巡护志愿者们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大观堰生态公园里不仅有水母,而且几乎一整天都能看到,傍晚尤其多。

  此前,有家住大观堰附近的网友表示自己带着孩子戏水时无意间捞到了类似水母的生物,经专家鉴定,大观堰水体内发现的很可能是桃花水母,一种淡水中生活的水母。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曾于今年6月初来到大观堰生态公园,彼时,水体内水草密布,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观感,周边居民对于水体意见颇多。记者9月9日再次来到大观堰生态公园时,水体内的水草已经明显减少,水面上几乎没有杂物,水体也更清澈了。

  大观堰只是成都河湖治理的一个缩影,今年,成都已经启动实施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计划开展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300余条、4200余公里。

  水体变清 水质变好

  生态治理手段成效初步显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佳宏路社区的巡护志愿者们每天要在大观堰生态公园巡视两次,公园管理人员也会加入到巡护的队伍中。

  “巡视的主要工作是禁止钓鱼,也不允许抛洒鱼食。”巡护队员曹阿姨介绍,大观堰水体内的鱼正在发挥治理功能,“大观堰水体内的水草能够得到控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投放的鱼。”

  负责大观堰水体治理工作的明澜水生生态环境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负责人龚亮告诉记者,团队在对大观堰湖体内的水草进行“深度收割”后,正利用生物治理方法维持湖水内植物数量的相对稳定。

  “清淤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漂浮物,同时针对疯长的水草进行’深度收割’,按照湖水面积,团队投放了近1000斤草鱼,这些草鱼将在湖水中发挥减缓水草生长的作用,为后期持续修复留出时间。”

  生态治理成效如何?志愿者们见证了水体“由浊变清”的全过程。

  “过去大观堰是有水的,但由于是’死水’,没有流动的水源,所以夏天容易产生水藻疯长的情况,枯水期还会产生异味。今年夏天的治理工作首先是把水草控制住了,水也变清澈了,前不久还在水里发现了水母,看来水体确实是比以前好多了。”志愿者曹阿姨告诉记者。

  有专家认为,水母对水质有一定要求,可以看出大观堰生态公园内的水质有所改善。

  环保志愿者超过13万人

  水质改善成效仍将逐步巩固

  大观堰生态公园内的“倡议书”中写道,“请不要在湖边垂钓,让湖里的鱼儿当’清道夫’,还大观湖秀美环境。”

  大观堰生态公园内的水体治理是成都改善河湖水质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成都来看,今年1-7月,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114个地表水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110个,占96.5%,无V类、劣V类水质断面。锦江流域水质、金马河流域水质均为优,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为良好。

  截至今年3月,通过成都环保志愿服务平台注册的环保志愿服务者已达13万余人,包括政府机关、高校、企业与社会团体在内的环保志愿服务专业队伍100余支,成都环保志愿队伍、志愿者累计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宣传、培训、实践等各类活动1.8万余场。

  “成都要打造生态价值转化新高地,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在今后五年还将谋划一大批重大生态修改和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今年2月,成都市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透露,项目估算总投资2000多亿元。

  “下一步,针对全市水质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面源污染治理相对薄弱等问题,我们将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提升河湖生态功能。”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启动实施新一轮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突出重点,狠抓未达标断面达标攻坚,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力争用2年的时间,使成都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最终目的则是确保“十四五”水质总体保持为优,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水有鱼、人水和谐”的规划目标。

作者:叶燕 王培哲 吕国应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人民网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