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化身“领头雁” 躬身开出富民路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1-11 14:57:04

  中国小康网1月11日讯 记者 周雪妮 在新昌的富民之路上,乡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是最贴近实际、最有优势和最为可靠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新昌紧紧把握新时代乡贤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乡贤+”模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贤回归桑梓。

  雁阵归来,反哺家乡。乡贤们带着资本、技术、理念回到故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领着乡亲们一起干,在“希望的田野上”擘画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朵“小红花” 开满致富路

  时值初冬,在新昌县回山镇新洋村的西红花基地,却毫无冬天的萧瑟。放眼望去,大片的西红花开得正艳,一朵朵紫红的花蕾吐出鲜红的花丝,长势十分喜人。“现在正是西红花采收旺季,趁着闲暇来这里干活,每天能拿到100多元的工资。活不累,还顾得上家里,很合适!”一名正在采摘的花农大姐对记者说道。

  这幕冬日喜迎丰收的新景,得益于新昌乡贤杨旭明带领村民发展西红花种植产业。回山镇位处山区,地势高峻,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乡村空心,能人外出,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杨旭明感慨道。

1.jpg

杨旭明查看西红花长势(左三) (供图/杨旭明)

  2016年一次与省农科院专家的交流,点燃了杨旭明回乡创业的热情。“我在和专家的交谈中了解到,西红花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国内产量占全球的2%左右,市场潜力巨大。而回山镇平均海拔400多米,土地肥沃松软,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西红花繁殖。”杨旭明告诉记者,种植西红花劳动强度低,栽种后只要等待其开花即可,不需要太多打理,即便是村里的老年人也能轻松完成。杨旭明是个“行动派”,2017年,他引进西红花种植,并创建回山镇西红花种植基地。

  种植西红花首先要购买西红花种球,其形状类似大蒜的蒜头,长势好的话一年就能够变为多个种球。第一年,杨旭明流转了部分土地,买了5000块钱的种球进行试种,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在回山镇种植西红花的确是得天独厚。一斤西红花可以卖4.5万元,比传统农作物高多了!”第二年,杨旭明用自己种出来的西红花种球扩大种植,2018年,规模初显,他开始把西红花种球卖给别的村民进行种植。

  “西红花在国内比较少见,一开始村民们都不敢轻易尝试。”2018年,杨旭明成立鼎和西红花专业合作社,初期只有9名成员。为带动村民一起入伙,杨旭明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宣传,同时,还开办了授课讲座,为村民免费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我们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过来,给村民们进行面对面的培训,手把手指导他们进行栽种,并承诺他们种植成功后,会以高于市场15%收购价的进行收购。”

  杨旭明的承诺让村民们心里有了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合作社,同年年底,参与种植的村民达到39位。除了鼓励村民种植,杨旭明的种植基地也成了附近村民“挣外快”的不二之选。“西红花从种植、管理到采摘都不能使用机器,必须靠人工。每年最多的时候,基地能吸纳三十多名村民来做工,每人每天可以挣160元的工资,每年带动人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杨旭明的西红花种植基地一年收益可达到50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员已有100多户,村民的致富之路愈加宽广。据悉,今年合作社还与当地20余名低保户签订就业合同,进一步促进了低收入村民的就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试验中,杨旭明发现将西红花与回山特产西瓜结合起来循环种植,亩产年收益能翻到数倍。杨旭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红花每亩产0.8公斤花丝,一级花丝每公斤9万元,西瓜亩产0.6万斤,两者轮作种植产值,远远高出单一种植西红花或西瓜,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接下来,我要进一步扩大种植,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让老百姓的日子像种下的西红花一样,越来越红火。”望着冬日暖阳下涌动的花海,杨旭明坚定地说道。

  种下“黄金果” 甜了村民心

  “东茗乡的迷你小番薯格外甜,以前是甜在味道,现在还甜在心里!”说起东茗乡的“茗香小薯”,当地村民总要竖一个大拇指。

  村民的这份“甜”,是东茗新乡贤陈祖堂带着乡亲们一起“种”出来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东茗乡无工业支撑,村民主要靠种茶卖茶为生,收入来源极为单一,为破解村级增收难题,新昌县东茗乡将目光瞄准了番薯产业。据悉,东茗乡的迷你小番薯本地人都很喜欢吃,它个头小小的,香甜软糯,但苦于一直只有产品,却没有品牌与名气。在东茗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陈祖堂打造“迷你番薯”种植示范基地的想法刚好契合东茗乡的农业发展之路。

  2021年4月,陈祖堂的丰艺农业公司与东茗乡金山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首期投入800万元建设资金,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金山村打造种植示范基地。“我们从省农科院引进5万株六个品种的番薯种苗进行育苗扦插,试种了60亩,收成相当好。第一年,基地亩产商品薯达到1000斤,直接经济收益近50万元。”

  陈祖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常年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10多人,增加村民收入约30万元;番薯产业的部分配套设施建设以项目制承包给当地村民,目前建设已经投入近200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也达到100多万元;农忙时节,基地会雇佣村民多达三四十人,按照每人每日的工作时长结算工资……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也都是村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2.jpg

陈祖堂体验挖掘机 (供图/陈祖堂)

  番薯产业给村民带来的收益不止于此,陈祖堂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准备以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和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分红、产销联动等机制,激发起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户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实现共建共享和农民持续增收。”

  冬天的阳光照耀在金山村油麻田岭头的田地里,10多名村民正热火朝天地搭建30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育苗大棚。“接下来,公司将开展‘茗香小薯’的标准化育苗和数字化生产。近期除了搭建5亩连栋大棚育苗中心,将再新建1000平方米常规仓库、农技培训中心和检测室等,同时还将新建设施用房350平方米,冷库200立方米,争取建设成为‘茗香小薯’种植省级示范基地。”陈祖堂表示,未来,基地将继续加大投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部署,邀请农业农村局产业科技术专家共同打造一支生产社会化服务专业团队,通过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推广应用优质栽培技术,同时重点推广番薯—油菜、小麦—番薯等粮油轮作模式,有效避免土地季节性抛荒,最大的发挥产能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还将积极探索“文化+游学+教育”的新业态与发展模式,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一片绿叶子 打出金“茗”片

  高山环绕的城南乡,潜溪江蜿蜒流过,串起青山和村庄。这里雾水充足,土壤肥沃,是种植茶叶的黄金之地。然而过去,产茶富饶的城南乡,却面临“收购无路、销售无门、茶贱伤农”的困境。“没有统一化运作,形成不了完整的产业链,茶叶价格压得低,量产越多亏损越大,最受影响的依然是茶农。”千屿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雪江如是说道。

  张雪江生长于新昌回山。年少时,他看到父辈们种茶、采茶、制茶、卖茶,辛勤忙碌一年,收入却并不可观。“我想做一名新茶人,让乡亲们把好茶叶卖出好价格。”张雪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雪江已小有成就,却毅然回到新昌,开始自己投资办厂进行茶叶加工。在新昌城南乡琅珂村,张雪江建立了500多亩的茶园基地,租赁了村里176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投资80多万元,购置茶叶生产设备。

  一方面,他与当地茶农合作,设立鲜叶收购点,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茶农进行鲜叶收购。“由于收茶没有固定时间和统一价格,压价现象严重,经常出现鲜叶无人收购情况。设立收购点后,农户只要按照标准进行采摘,有多少茶叶我们就收多少。”张雪江表示,这一举措获得了茶农的一致好评,甚至还吸引了偏远村子的茶农赶来售卖鲜叶。据悉,2021年张雪江向农户收购鲜叶达到2000万斤。

  另一方面,张雪江雇佣当地的村民进厂工作,并请来县茶叶站的专家,从茶园管理、青叶采摘到炒制等每个细节对村民进行培训指导。“白天在茶园里采茶,晚上就来茶厂上班,能同时挣两份工资嘞!”王大爷是城南乡琅珂村的一名老茶农,他告诉记者,如今,他每个月能增收近4000元,自家的茶叶也卖出了更好的价格。

3.jpg

张雪江和他的茶园 (供图/张雪江)

  “我是给茶农打工的。”张雪江打趣道。他告诉记者,为了让茶农安心,公司从茶农那里收购青叶,都是现金结算,帮农户承担了茶叶卖出、资金回笼前的现金流压力。据悉,疫情期间,为了解茶农燃眉之急,张雪江积极调整生产结构,扩大生产基地,投资50余万元用于扩大生产厂房面积,并购进35台龙井茶加工设备。同时投资600万元用于保障鲜叶收购款项的发放,惠及茶农约1000户。

  值得一提的是,张雪江还创新推出茶鲜叶交易智能卡,相当于“茶叶社保卡”,增添了茶叶生产记录、可追遡体系等功能。“这个卡是一户一码,卡的作用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卡上有测温记录,另一方面可追遡到每一户,内容包括今天卖出多少鲜叶、价格多少、质量安全问题等。”张雪江说道。

  如今,城南乡一天近2000斤的青叶再也不愁卖了,1000多户茶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要继续做大品牌,扩大产能,提升效益,让新昌茶香远播、茶乡繁荣,带领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对于茶乡的未来,张雪江充满希望。

编辑:周宇

作者:周雪妮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