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西递:闻一叶一语 品幽香茶韵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6-03 11:14:50

  “滴答、滴答……”雨声变得愈发近、愈发清晰。一时间,雨下得又急又密,房檐上溅起的水珠顺着瓦沟滴落,敲击着地面的青石板。“下雨了,进来躲躲雨,喝杯茶吧。”坐在一家茶铺的阿姨向游客招了招手。

  阿姨名叫江彩兰,今年45岁,在安徽省西递村里经营着一家名为“没事找茶”的店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西递村开始发展旅游业,为顺应村落发展,与村落共进步,江彩兰的父母想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于是,从1990年开始江彩兰的父母着手制作茶叶。江彩兰年少时深受家人影响,常跟随父母左右,学习制茶手艺。如今,江彩兰将店铺从父母手中继承下来独自经营,有时还会到家中的茶园采摘茶叶。

  江彩兰的店中的陈列除各式各样的茶叶以及包装盒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门口支起的大锅,这是江彩兰日常的“工作台”。锅边摆放着各式茶叶,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江阿姨一边在锅里翻炒着茶叶,一边介绍道,茶叶炒制是一门学问。锅的大小、火候的大小、锅倾斜程度,都很有讲究。同时,不同种类的茶工艺也不同,比如红茶在加工前需要晒好,而绿茶采摘回来后便可直接加工。

  制茶的工序复杂,一共有四道工序,分别是杀青、揉、搓、烘焙。与最后一步小火慢烘不同,起初的杀青需要100℃的高温作为条件进行,因而烫伤是常有的事。当被问到学习制茶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时,江彩兰是这样说的:“炒茶的时候要不停在锅里翻炒茶叶,防止茶叶炒焦。刚开始经常会被锅烫伤,一盘茶炒出来,手上好几处破皮,又疼又痒。”说着江彩兰向我们展示手中的成年老茧,笑道:“不过久了,成了老茧,就感觉不到了。现在我就用手感受感受,就能知道温度适不适合炒茶了。我就希望我自个多出点力,把这个技艺传承下来,别让它停在我手里了。”一人、一锅、一椅,用最简单的设备,还原制茶最原始的状态,制出最浓的茶香。

江彩兰坐在“工作台”前准备炒茶。周欣怡摄

  在茶街一众店名中,江彩兰的“没事找茶”显得与众不同,这其中,还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原先茶铺的名字叫“没事找查”,是为了落实西递村茶叶绿色防控工作,做好茶品质的检查工作。后来,一位来店里买茶的顾客看到店名打趣般说道,既然店里卖茶,为什么不把“查”改成“茶”呢,让人一看就知道店里卖啥。江彩兰听了,觉得颇有道理,于是有了今天的“没事找茶”。

江彩兰店内一景。朱敬雯摄

  店里的墙壁上还张贴着一些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来西递采风的同学们留下的,江彩兰觉得这些作品很好看也很有意义,就贴了出来,成为她与同学们之间的一份“独家记忆”。在与江彩兰交谈的过程中,一位背着画板,手里领着画具的小伙冲进店里,他拍拍头上的水珠,说道:“江阿姨,我上次和您定的两盒茶叶可以拿了吗?”“快擦擦水,别感冒了。给你备着呢,我去拿给你。”说着江彩兰递了两张纸给小伙,转身走向店里储存茶叶的柜子。小伙说:“我是来西递写生的学生,平时会来阿姨店里喝喝茶、聊聊天,听她讲讲喝茶的学问,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现在要走了,准备带两盒茶叶走。”

江彩兰正在炒茶。周欣怡摄

  每一批来到店铺的客人,江彩兰都会给他们沏上一壶新茶,同时还会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沏茶的步骤,沏茶的礼仪,茶叶的特性等。“沏茶包括烫壶、置茶、温杯、高冲、闻香、品茶等,烫壶是将茶叶器具用开水冲洗,不仅可以去除壶内异味,而且热壶有助挥发茶香……”说着,江彩兰往茶几上的茶具中注入热水,用镊子夹持茶具,在热水中清洗,再将水分倒尽。

  “店里不但有中国游客,还有一些‘中国通’的外国游客也会来喝茶,我也会向他们简单介绍我们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江彩兰骄傲地说道。

  西递的雨声渐停,但茶香却越飘越远。(周欣怡)



作者:周欣怡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