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第一单“非遗”生意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2-15 09:24:49

  新华社拉萨2月14日电(记者李键、格桑朗杰)春节期间,现年40岁的格桑卓玛和合作社成员抽空就聚在一起编织氆氇,欢声笑语不断。

“氆氇”是藏民族所产手工毛织品的统称,常被用来缝制藏袍、藏帽、藏靴等,其中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为上品,其以绵羊脖颈下的细软羊毛为原料,编织技术要求高超,曾是旧西藏贵族专用的服饰衣料。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江孜谐玛氆氇编织技艺”成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走进江孜县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便是十多台新式氆氇编织机。格桑卓玛坐在板凳上,脚下踩动着4个踏板,让360根垂直分布的羊绒线按照奇偶数对半交叉分开,而牵引着羊绒线的梭子从中穿过,逐渐交织成细密的纹理。这个流程不断循环往复,直到形成一个长2.4米、宽0.6米的产品——“新式氆氇”。

2023年4月,上海一家公司与西藏江孜县启动氆氇“复兴”计划。得益于这一援藏项目,今年1月,氆氇工艺首次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亮相,格桑卓玛也走出国门参加了这次设计展。在这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设计和家居装饰展览上,格桑卓玛现场展示了氆氇编织技艺。她的手艺引来各国人士观瞻,民族手工艺一展风采,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好评,这让格桑卓玛对“新式氆氇”充满信心。

这是江孜县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临时工作地点。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商务局局长央吉介绍,新式氆氇纺织机能织造不同尺寸的产品,“新式氆氇”采用山羊绒、牦牛绒等原材料,质地柔软顺滑,花样种类繁多,迎合了国际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氆氇的升级,“最重要的是提高了附加值,带动了老百姓增收。”她说。

  “目前接到的订单,一条羊绒围巾价格在3000元左右,比传统氆氇赚钱多,熟练工一两天就能编织一条。”格桑卓玛说,现在合作社正忙着一个100多条围巾的订单。

这是合作社中的女工正在编织羊绒围巾。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来自江孜县江孜镇的尼玛普赤,在上海经过专业培训后考试合格,目前从事“新式氆氇”编织已有三个多月。她说,自己此前在合作社做卡垫,但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积压,而“新式氆氇”在上海援藏帮助下打开了国际市场,合作社成员收入稳步提高。

  2023年4月,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江孜小组支持下,包括格桑卓玛在内的第一批“阿佳”们来到上海,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培训。央吉表示,培训从设计理念、现代审美入手,通过毛毡技艺、氆氇设计、设备操作、艺术钩针等实用教学,提升她们独立设计和实操能力。

这是格桑卓玛在帮助指导当地群众学习新织机用法。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此外,上海市还计划在江孜当地援建标准化山羊养殖场,实现羊绒稳定供应,确保养殖户收入稳定增长。

  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时尚的现代元素,有着近30年氆氇纺织技艺的格桑卓玛,逐渐打开了创作灵感和发展思路。她说,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编织技艺,引进先进设备,让西藏氆氇产品得到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同。

  从江孜到上海,再到巴黎,伴随格桑卓玛一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正在书写全新的故事。

作者:李键 格桑朗杰
责任编辑:明晓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