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县文创产业引领让传统村落变身时尚之乡:古村落的“文艺复兴”

2018-07-18 16:39: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程天赐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龙潭村一角。

  农妇在村中写生创作。

  残疾人沈明辉有了自己的画室。

  高蓉蓉文创卡通作品《屋顶上的少女》。

  古村里的文艺夜生活。

  本报记者程天赐文/图

  这是一个城市人寻梦田园,乡村也在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的年代。

  奇迹随着古村文创而诞生——

  80岁的农妇参加油画培训后,青春焕发,文化创富,成为网红。贫困户、残疾人通过参与文创,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拥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过上了自信体面的生活。

  曾经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古村落,一时间群贤毕至,蓬荜生辉,由文化创意引领成为时尚之乡、新生活方式的策源地。溪声伴月,田园野趣,淳朴乡亲,古老戏曲,杂以外来新村民开设的书吧、咖啡屋、美术馆、音乐沙龙、文创民宿,以及前来研学旅游、画画写生、休闲度假的络绎客流,古村落迎来多年未有之繁华!

  近年来,地处闽东深山区的福建省屏南县立足古村落集群优势,引进扶持“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植入传统村落,发展村落文创产业,引来大量外来的艺术家入驻古村,形成新业态、新生活方式,探索走出“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乡村复兴之路。村庄热闹了,村民回归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在文创引擎下焕发新的生机。

  一群被艺术改变命运的农民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和他的团队是屏南县首批引进的文创人才。2015年4月,林正碌团队率先在甘棠乡漈下村建立文创试点,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油画创作蔚然成风。村民真诚质朴的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卖向世界各地。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林正碌独特的艺术观。他主张跳过素描学习,从心理学入手,引导人们观察世界、开启绘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把画布填满,就算完成了作品。这颠覆了艺术学院派单一的造型语言手段。

  “只要七天,让零基础的人变成画家。”林正碌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在当地培育了残疾人沈明辉、杨发旺、薛美兰、陈秀琼,村民甘玉彤、高金美、黄余清、陈祥李等一批农民画家典型。

  画画,让这些村民对平日里熟视无睹的生活,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了一层特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专业画家的眼里显得纯粹且珍贵。

  前不久,短视频《“油画大师”——高奶奶》火爆网络,主人公就是84岁的漈下村民高金美。当初林正碌开始教村民绘画时,她还不好意思参与。高金美说:“前年农历三月,我又去看他们画画。林老师见到我,就问‘您要不要学啊?’我连忙摇头,哎哟,我怎么能学得来,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画画,多难的事情啊。”

  但是,在林老师的不断“怂恿”下,高奶奶还是忐忑地坐在了画布前,画下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笔油画。

  “刚开始我还害羞,只敢偷偷躲在家里画。”而现在,她每天早晨七八点就会来到雨廊画画,在外人面前也淡定自如,一画就是一整天。“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也没有参考。就是画得开心嘛。”

  老人学会了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还学会了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她的画作取材家乡、色彩热烈、风格率性质朴,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画都是被外面来玩的人买去,有400元的,也有200元的。”高奶奶已有一百多幅画出售。“我无所谓画卖不卖得出去,卖掉了,开心;卖不出去,就自己留着看,也开心。”现在的她像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万物都充满了热情。

  公益艺术教育让当地残障人士获得了新生。饱受脑瘫病症之苦、曾做过流浪儿的杨发旺跟随林正碌学习画画后,如今不但画得一手好画,还学会了通过微信聊天、朋友圈等进行宣传、售卖、收款、发快递,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