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四个三”机制畅通基层水行政执法监管“最后一公里”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2-06 17:02:14

黔西市地处乌蒙高原东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辖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近百万。而另一面,市域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河流15条,小二型以上水库30座,山塘、湖泊262个。

面对复杂的水行政执法监管任务,黔西市立足部门职责建立了“四个三”机制。12月5日,在贵州省水利厅水利法治建设媒体见面会上,黔西市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国吉祥介绍,该机制以河湖长制为统揽,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水行政执法监管水平,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水利支撑。

队伍经费装备“三重保障”夯实执法监管基础

明确执法监管队伍。黔西市将原设在乡镇(街道)水利站人员编制共70个调整到市水务局,成立8个片区水务站。2019年9月将原水政监察大队升格为副科级的水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编制由原来的5名增加为10名,下设2个执法中队,负责涉水事务监管。

落实执法监管经费。黔西市每年从财政返还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水资源费中安排不低于30%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建设和水务执法工作,实现监管重心下移。

强化装备建设。黔西市结合水利部、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机构能力提升建设的要求,片区水务站与水务执法中队合署办公,购置必要的办公用品,确保基层水务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现代化办公设备。

监管监督执法“三种角色”搭建水利监管平台

做“饮水安全监管员”。黔西市严格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按照供水工程“以水养水”和“先建机制、后建项目”的原则,将供水管理单位纳入片区水务站进行监督管理。

做“水利工程监督员”。黔西市每个水利工程项目从开工至竣工验收,都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服务专班,明确专职质监员、专职安全员、劳资专管员,按照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六查六看”、农民工工资支付“九查九落实”的监督方式,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支付进行全程监督。

做“水务综合执法员”。黔西市水务局组织86名干部取得贵州省行政执法证。发现涉水违法行为的,片区水务站、执法中队立即制止并纠正;对拒不纠正(停止)、依法应当实施行政处罚(强制)或者违法行为较为严重、不立即采取执法行动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将有关情况移送执法大队,由执法大队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

联络执法联席“三张网络”织密水利监管体系

建立乡、村水务联络员网络。黔西市各乡镇(街道)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具体分管水务工作,明确1名业务人员具体负责联络联系。各村(社区)明确1名“两委”班子成员作为本村(社区)水务监督员。聘请管水员、管水协管员协助对涉水事务进行监督、联络。建立了一张反应迅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务联络网络。

建立县、片区水政执法网络。黔西市通过建立1个水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设立2个执法中队、设立8个片区水务站的模式建立了“128执法网络”,缩小了执法半径。

建立联合执法网络。黔西市建立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对水务部门不能单独处理完成的涉水违法案件,由市河长办进行梳理形成工作提示函,提请市级河长通过召开涉及部门的联席会议,由涉及部门有执法资格人员组成的联合执法行动组,对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常态专项全民“三维执法”形成水利监管合力

建立水务专项执法机制。黔西市水务局制定了水行政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在政府网站、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公示,明确权力的界限,既不能出现越权执法的乱作为,也不能出现消极执法的“不作为”。水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对辖区范围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其他行政措施。

建立河湖长牵头执法机制。黔西市建立河长令+制度建设、调度平台、联动执法、主题党日活动等机制,市总河湖长发布总河湖长令,对涉水违法行为统一调度指挥,形成“河长发令、部门响应”的工作格局,形成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协同、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

建立全民执法机制。黔西市统筹河湖长、林长、路长和护河员、护林员、道路保洁员力量,畅通公众反映问题渠道,聘请 “两代表一委员”为“民间河湖长”建立河湖义务监督员队伍。聘请一批河湖联络管理“水妈妈”“水小青”志愿者,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河湖违法行为,构建全民护河新格局。

国吉祥介绍,当前,通过水利执法监管工作与河长制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水利执法监管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也使河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效”转变,对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提供了“黔西经验”。

下一步,黔西市将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的新标准不断探索工作方法,进一步推动水利执法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


作者:龙章榆
责任编辑:明晓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