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蓉江新区:激发美丽乡村发展新活力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6-03 14:26:53

  顺着蜿蜒盘旋的“彩虹”大道,把访客引入龙塘湾,民居依湾而建,错落有致。道路旁荒芜的闲置宅基地和小池塘“改头换面”,成为城市休闲游玩的小果园、小广场、小龙虾钓鱼池。随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龙塘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目前龙塘村已完成493户、503宗宅基地(其中闲置宅基地16宗)、800栋房屋(主房440栋、辅助用房360栋,其中闲置房屋12栋)摸底工作,共计拆除了17户20栋608平方米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消化了“一户多宅”存量,激发了宅基地活力。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围墙、弃置的猪牛栏、随处可见的垃圾堆,荒废十几年的土培房。”在小果园忙活的龙塘村的村民转身指着村里说道,“现在你看,村里多干净,天蓝、水绿,上月这还有满园橙花香嘞,秋天记得来我们小果园采摘哦。”村民的热情邀约让笔者感受到满满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不过,让笔者疑惑的是,龙塘村宅改之路为何能如此“一帆风顺”?

  时代更迭日新月异,新故相推,新起点需要新作为。龙塘村现状村民也想动一动,变一变,但是源于村民对于祖宅的“眷恋”,对于土地的“执着”,让宅改的动作容易“犹豫停滞”。龙塘村不囿于现有的认知和困境,推出全方位“组合拳”。

  “其实宅改最重要是让村民明白,宅改是对他们有利的,那我们村干部熟通宅改相关工作政策后,挨家挨户宣传,打通宅改壁垒。”村干部讲解道。其中除了常规性动作,利用微信群、广播、喇叭、悬挂张贴横幅标语、制作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系统解读、宣传宅改政策。

  龙塘村在摸清宅改信息底数后,在村民广场、村庄聚集地,从村民建房需求、未来村庄规划、闲置房屋土地盘活利用等方面宣传引导,疏通调解村民思想,有效凝聚宅改工作的思想共识。

  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百堵不如一疏,实行农村宅基地管理村级协管员制度,明确各村1名宅改协管员,成立村、组宅改理事会,召开屋场民主“同心会”,做到下沉一线,畅通诉求通道,解决宅改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党员在宅改工作中起带头示范,带头宣讲宅改政策精神,带头拆除闲置房屋,带头疏导村民心理,达到“党员带头、群众紧跟”的效果。

  强化产村融合,赋能成效转化。按照“产村融合、农文旅结合”的思路,以宅改为切入点,通过盘活流转利用闲置土地、退出闲置房屋、腾退公共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规范管理、规划设计等方式,结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基础等内容,探索出了“宅改+农业产业+文化研学+旅游规划”的模式,打造了龙塘湾项目宅改示范点,改变了乡村面貌,展现了农村宅改的强大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潭口样板”。

  “闲置宅房多用于打造丰富的休闲旅游项目,已经建设好的小龙虾垂钓池、小果园,即将开始运营,力争让村民在家门口过好小日子。”龙塘村党总支部书记余洪说道。

  宅改意义已超宅改本身。在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龙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坊内,非遗鲤鱼灯制作传承人谢亨富说道,“鲤鱼灯在潭口一代盛行,到我这是第三代传承,但是我今年73岁了,我希望这门手艺能在我手上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坊的建设,是宅改之路上,对传统老宅进行重新赋能,盘活“僵化”宅基地。其打破单一的传承学习模式,鼓励中小学到手工坊参观制作,跟着传承人最直观地感受文化魅力,引导农村形成文明乡风。(刘萍)


作者:刘萍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