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浙江遂昌全国首创“一张图”摸乡村家底、促分类振兴
中国小康网讯 “把乡村各项数据摸准摸透到自然村,遂昌是全国第一个!”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著名专家顾益康在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发布会上如此评价。
2月3日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4日,遂昌县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单元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进一步摸清乡村家底、优化乡村布局、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响应中央一号文件。
图: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由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委县政府、浙江农林大学主办,《小康》杂志社支持,遂昌县农业农村局、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
图:点评专家
应需首创:摸清1640个自然村家底
图:遂昌乡村风貌
遂昌位于浙江西南部,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人口23万,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400年前汤显祖笔下的诗句正是遂昌原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图: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左),遂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谭国庆(右)致辞
生态,是遂昌这个山区县最大的资源。乡村,是遂昌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的重要阵地。在乡村发展上,遂昌一直敢闯敢试、敢开先河、敢为人先。“洁净乡村”“农村电商”“未来乡村”等诸多遂昌探索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
图:《小康》杂志社赖惠能(左三)、主持人周宇(左二)与校地领导现场探讨发布会内容
“原来就知道遂昌的乡村美,但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好的资源、好的资源怎么更好地分类转化。”一直深入解码遂昌的《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说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下遂昌这一次首创的初心。
遂昌境内行政村均含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农林产业、完好的传统建筑和独特的山水格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们大多地处偏远、分布散落且各有差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难题所在。
图:严少君介绍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自然村作为我国聚落形态的最小维度,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和自下而上的传导作用,极具中国特色。行政村的‘进与退’往往也是由内部的自然村决定,因此科学开展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庄分类工作是加速乡村振兴的扎实探索。”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的副县长严少君说,通过以“自然村”为主的“大调研”,绘制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目的是摸清家底后帮助各类乡村“量体裁衣”,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图: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正式发布
历时一年,遂昌全面归集农业农村、自规、建设、民政等县域数据,形成了包含全县各个自然村情况的“村庄基础数据库”,并且创新探索以自然村为颗粒度的评价体系,开展多轮专家论证,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指数评价标准,最终形成包括“一库一册一图一指数”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乡村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找准有力基点。
图:遂昌县副县长王庆、严少君为乡镇授图
“一库一册”,重在摸清家底、理清资源,为村庄画像。通过前期大调研,综合了统计数据、规划数据、部门数据、内业数据、外业数据等,把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发展信息,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且动态更新,直观呈现各村庄位置、范围、周边环境以及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形成了数据“包容共享”,信息“迭代更新”的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库”,信息“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同步编制形成一套“村庄基础图册”,融合了乡镇层面、行政村层面以及自然村层面村庄信息,涵盖各个村庄多方面发展信息,通过“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大维度数据,为各乡镇、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图一指数”,重在分类研判、进退有序,为村庄定策。利用建立的“村庄基础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遂昌构建了针对自然村的多维度评价模型,能够计算得出各村“村庄发展指数”。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需求进行分类,类型包括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整治提升型、集聚建设型等,再针对不同类型,形成集聚要素重点推进、重塑空间以退为进等差序化乡村振兴发展策略,实现一张底图绘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
“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不搞‘一刀切’式的村村振兴,而是进退有序推进村庄建设。”遂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谭国庆在致辞时表示:“这既是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山区县共富先行的一项务实之举。”
校地合作:把研究写在大地上
同心村的村域面积在遂昌县云峰街道中独占鳌头。村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5%,有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3座,是地道的瓯江源头。其中,清水源片区原始生态系统保存较完好,与此相应的是,这里地广人稀,大坪、水牛背等无人自然村基础资料极少,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弱。
“车辆无法开进村子里,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我们只能背着器材徒步好几公里去拍摄。”回忆起当时的调研活动,浙江农林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昊炜仍历历在目。本次大调研,他担任调研第三组组长,负责组内调研路线制定与无人机拍摄工作,“这次调研活动给了我一个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乡村。”
陈昊炜徒步调研的故事只是本次“大调研”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形成,历时一年,背后凝聚的是来自遂昌县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的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遂昌、用数据为乡村“画像”的日日夜夜。
2023年1月29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在“千万工程”20周年以及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大背景下,遂昌县委十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县干部大会通过决定: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县域发展实际,依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科学确定村庄分类,绘制进退有序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系统摸清自然村家底,既需要专业指导,又需要实操落地。遂昌选择了站位本土、携手高校——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把遂昌乡村作为研究样本,获得浙江农林大学技术、人力等全面支撑。6天后,依托遂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的“全校服务全域”合作契机,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进退有序”四个关键点入手,校地合作专班开始了“将研究写在大地上”的工作。
大调研期间,为彻底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遂昌干部+1位农林大老师+3位研究生”的“1+1+3”人员架构,按照“自然村的粒度、全领域的维度、全县域的广度”,秉承“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原则,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8组调研队伍、40余名调查队员跑遍遂昌全县20个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脚步深入1640个自然村,回收调查问卷1800余份、完成全部现存自然村无人机航拍,整理数据信息15万余条。
“这是花小钱办大事的校地合作典型案例。”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休闲与旅游农业专家组专家严力蛟教授表示,此次以县域为范围绘制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全国首创,作为校地合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值得省内外各地区复制推广和学习借鉴。
分类研判:“进”与“退”有了决策参考
“这里的村庄真漂亮,像画一样。”第一次来遂昌濂竹乡小岱自然村写生采风的设计系学生杨鑫赞叹道,一气呵成创作了《小岱暮色》。
濂竹乡位于遂昌县城东部,文化历史悠久,有保存完整的古仓、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筑,传承有布衣拳、抹黑脸、剪纸、舞龙灯、木偶戏等传统民俗。全乡共有大竹小岱村、千义坑村、治岭头村等9个行政村,其中7个村属于省级乃至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在大调研之前,我们乡在传统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工作相对停滞。”濂竹乡副乡长应健恺回忆道:“这次大调研之后,我们找到了艺术乡建这条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比如依山而建的小岱自然村,黄墙黛瓦错落有致,山峦起伏古道盘旋,是优秀的村庄摄影采风地。2023年以来,小岱自然村一方面加强与艺术院校合作,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科技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23家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另一方面引进艺术院校学生入村采风,由濂竹乡强村公司统一运营,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团队文艺创作,截至目前共接待7800余人次的画家、师生来濂竹开展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同时开展“花园数字乡村”项目、“乡村旅社”项目等,提高乡村基础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自然村个个都要来一次重新建设,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进’与‘退’,‘以退为进’也是一种‘进’。遂昌县创新绘制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是在办实事、补短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原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赵兴泉说。
图:村庄分类判定
基于“乡村振兴分类底图”,遂昌将自然村划分为五个类型:“集聚建设型”村庄主要表现为整体发展较好、人口基数大、配套设施完备,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整治提升型”村庄表现为有一定的人口基数,但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搬迁撤并型”则代表人口流失较为严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较为滞缓;特色保护型主要包括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村等类型;城郊融合型主要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
除了能给村庄分类判定,“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在村庄规划、产业分析、公共服务配套等场景均有实际应用,让分类有序贯穿于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以搬迁为例,以往调研工作一般就行政村这一层,但实际的城镇人口搬迁都是以更小的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工作。现在,只要在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数据驾驶舱输入目标转移人口数,就能一键分析更适宜搬迁的自然村,通过地图叠加,还可以看到所有自然村分布情况、涉及自然村数量、对应建设用地总面积,为各乡镇精准实施异地转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产业分析上,以遂昌农业主导产业茶叶为例,位于现场中部的大柘镇茶产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亩,100%的自然村涉及茶叶种植,50.6%自然村涉及茶叶加工。通过“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生成的遂昌县茶叶种植分布图,叠加茶叶加工企业数据,就可以直观反映茶叶深加工分布状况。“我们通过底图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茶企分布仍比较粗放,为下一步布局数字茶叶小微园运营提供了决策参考。”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员徐鹏飞解释道。
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场景上,“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可实现自然村老龄人口数量空间化呈现,叠加养老照料中心数据,可以为后续配套设施布局建设提供依据。比如,遂昌县黄沙腰镇下辖自然村59个,老年人口超过1900人。“我们镇现有养老照料中心5个,这次通过底图分析发现,现有的养老照料中心主要分布在乡镇东西两侧,北部地区相关设施仍较为缺乏,还需进一步改善。”黄沙腰镇副镇长雷泽远介绍说。
图:蒋伟峰讲话
“恰逢立春,遂昌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发布也要有‘三立’——山区发展之立、校地合作之立、乡村改革之立。”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表示,此次遂昌县借助和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契机,率先探索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庄分类指导乡村发展之路,正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有力有效的实际行动,也给浙江省科学有序引导村庄规划建设,系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样板。(文:孙越 摄影:曹阳 )
编辑:郑良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