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路、一碟小菜的变迁和“幸福米米茶”的香气里——探寻重庆高质量发展密码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11-20 14:28:30

  80多年前,曾有学者如此评价重庆:“这里连一块平地都没有”,从资源禀赋看,重庆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其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其中山区占76%、丘陵占22%。

  可就在这片土地上,2022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2.91万亿元,近年来多次以“8D魔幻城市”“网红之都”之称位列热门旅游目的地。

  10月中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重庆,从一条路、一碟小菜的变迁和“幸福米米茶”的香气里,寻找重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密码。

  绝路逢生

  “有人生病了,就只能在屋里等死,因为没法送出去医治;有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全都困在大山里。”一提到20多年前村里通向外界的路,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就忍不住叹气。这当时几乎不能称之为“路”,许多路段穿山越岭、笔直耸立,世世代代的下庄村村民沿着它连攀带爬地走出大山。久而久之,就流传出了一句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这座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深处的小村庄,曾被人称为“天坑村”——四面绝壁合围,从“坑沿”到“坑底”的距离高达1100米,即便在素有“山城”之称的重庆,也属罕见。

  毛相林当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7年,他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年起,他带着全村人,历时7年,在硬石上用吊绳、锄头、铁锤、钢钎,为子孙后代凿开了一条8公里的出路,全村有6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重庆人敢想敢干、热情似火的性格在下庄人身上展露无遗。修路的事迹流传后,人们用“当代愚公”来形容毛相林,并提炼出“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

  “要想富,先修路”,下庄村曾是竹贤乡最穷的村,2016年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是1997年修路前人均年收入的45倍。近年,下庄村顺势走上多元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路通了,村外的人也慕名来到这座一度与世隔绝的村庄。那些曾困扰村民的天坑、绝壁成了游客们相机里的景点,挂壁公路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家门口就能赚这么多钱,这是以前外出打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下庄村村民杨元鼎说。作为修路队的一员,他在路通后外出打工,2018年又回家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下庄村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下庄村也先后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文明村镇、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

  除了旅游旺季,这两年,杨元鼎还会特别期盼腊月的到来。自2021年起,下庄村实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引入专业团队对纽荷尔脐橙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农民、企业、村集体按50∶48∶2持股比例分红。到年底,属于村民的分红就会发到他们手中。

  曾经的“乡愁”变成了“乡恋”,一些“出山”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家。近年来,陆续有100多人返乡创业,90后袁孝鑫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年初,袁孝鑫从重庆主城区回到下庄村,在自家的老屋创办了一家“下庄布谷植物染工作室”。眼前的连绵青山、柑橘园里的累累果实、年代悠久的古石门,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来源。在旅游旺季,工作室月营收已可达万余元。

  在袁孝鑫看来,“路”贯穿了下庄的发展史。“父辈修的是一条实体的‘生存路’,而年轻一代在修的是一条‘发展路’”,她说,路的形态在变,“下庄精神”不会变。

  如今,袁孝鑫已接过下庄村振兴的接力棒——她现在是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在村两委班子规划的蓝图中,发展乡村新业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下很多人都对田园慢生活充满向往,我们可以放大优势,让下庄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袁孝鑫说,下庄村未来将探索直播带货等方式,并将村内老宅改造成创意小店,为下庄增添更“潮”、更文艺的元素。

  一碟小菜的极致

  在涪陵榨菜集团车间,每天都上演着自动化生产场景:数十台自动包装机各自与一台自动计量机相连,多辆运输车穿梭在包装机之间,依次将榨菜丝倒入;每台计量机上的10多个计量斗很快完成装菜、充氮、热封装等一连串自动化操作。

  现在,只有榨菜的原料青菜头需人工削皮、腌制,整个榨菜成品加工环节,包括切丝、拌料、装箱等10多道工序均实现智能化,企业年产能因此提高近10倍。

  国内外许多地方都有腌咸菜,但真正把腌咸菜做成百亿产值主导产业的地区,只有重庆市涪陵区。涪陵及周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让当地产的青菜头肉质肥厚、脆嫩、少筋、味质优良。

  立足特产、打造特色,“一碟小菜”证明,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介绍说,涪陵区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现代化,构建以榨菜为主导、以中药材和生态畜牧为重要支撑的“1+2+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做强富民产业,做优榨菜、龙眼、荔枝等“土特产”文章。

  土特产并不土。2022年,涪陵区榨菜出口至50余个国家,仅在今年初,第五届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暨2023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上,涪陵榨菜集团签下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金额达1100余万美元。

  “涪陵榨菜之所以能在百家百味的咸菜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变革中的创新。”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说。

  除了上述智能化生产,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是涪陵榨菜创新研究的主要动力。渝东南农科院有个30人组成的榨菜研究团队,专门研究榨菜栽培、榨菜优质丰产施肥、青菜头病虫防治等技术。

  杨世海是当地的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在80亩土地上利用机械化种植青菜头,每亩地每年大约产出5000斤。如此多的产量,杨世海并不愁销路,“我们跟榨菜集团签了协议,不管市场行情怎么变化,我们都有保护价”。

  涪陵区建立了“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榨菜利益平衡机制。“一个保护价”即每年青菜头收砍之前由政府制定保护价,“保护价+随行就市”价格调节,确保农户利益,避免“菜贱伤农”;“两份保证金”即农户向合作社、合作社向企业交纳履约保证金,确保青菜头种植和收购的稳定。

  当前,涪陵全区入股农户近2.1万户,带动全区60余万人增收。共有197个合作社加入为青菜头砍茎剥皮等半成品加工环节。约有7万余人参与产业链上的运输服务。

  为迎合年轻群体的口味,涪陵推出水果榨菜、榨菜酱油、榨菜速溶汤、乌江榨菜酱等多种新产品,布局“未来榨菜”产业。多家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营销,线上销售已占到近40%。

  “幸福米米茶”

  52岁的谭明兰现在很难定义自己的职业:每天早起,她先是在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打扫自家院坝,等待新一批游客光临,然后到初心邮局帮忙“看店”,其余时间,她会站在“幸福米米茶”的摊位后,制作、售卖米米茶——一种土家族的特色小吃。

  她一笔笔计算着如今的收入:土地流转、米米茶销售、就近务工、邮局兼职、集体产业分红……一年下来,保守估计,家庭收入超过20万元。

  “我们的老百姓原来看到游客还很害羞,但是现在不会了。”石柱县中益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隆凤祥说,游客来了以后,他们会很高兴地迎接,“会向游客讲我们的故事、讲我们的变化”。

  中益乡曾经是个深度贫困乡,这里曾因贫困被帮扶,现在因发展而被关注。依据本地特色,华溪村围绕“中华蜜蜂小镇”定位,新栽植五倍子、乌桕等特色蜜源植物6.6万株,建成中蜂标准化养殖场和成熟蜜基地,借助“万企兴万村”发展“农家乐”、小卖部100家,种植黄精等中药材和木瓜、脆桃、脆李等特色果蔬,采取企业集中种植、农户返包管护、村集体统筹、企业回收的模式,达到了企业、集体、农户利益共享。

  华溪村还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巴府唐门、农投良品等企业,以“集体资产作股+利润按股分配”的方式,合作开发“中益黄精面”“黄精桃片”等特色产品。今年9月,华溪村帮扶车间生产的8100公斤优质“中益黄精面”首次走出了国门,出口至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南非。

  在华溪村“初心小院”的墙壁上,挂着多幅今昔对比的照片,其中两张记录了乡村发展史:一张是一名5岁的小女孩从路边的电线杆前绕过,面前的土路在雨后满是泥泞。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小女孩的父亲马培钧说,当时的路全是泥巴、连碎石也没有,只要一下雨车不能走,不下雨时,车一过就是满天灰尘。另一张照片拍摄于10年后,马培钧带着女儿再次走过同样的路段,脚下的水泥路平整干净。他又在同样的位置给女儿拍了一张照片,并对女儿说:“以前你很小的时候拍过一张,现在你长大了,道路变新了,生活也变好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黄丹玮 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20日 02 版

作者:耿学清 黄丹玮 谭思静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