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国宝里的中国故事》上线 让孩子在历史中与大千世界打个照面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06-03 17:36:30

  头顶一对犄角的青铜器日己觥暗自发话:“说我像萌宠的同学,你礼貌吗”;下巴微抬的跪射俑被安排了傲娇台词:“在中国论‘勇’谋,我比奥特曼人气高”……近日,一组国宝主角的海报悄然走红网络。网友感慨,又见“活”起来的国宝。而且这一回,不仅海报画风充满活泼童趣,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台词也为文物换上了萌态可掬的“新皮肤”——国宝们的最新亮相,目标受众与定位更明确:给孩子们的礼物。

  微纪录片《国宝里的中国故事》今日正式登场,纪录片由网易有道旗下人文素养课程品牌有道博闻,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科普中国联合推出,将在有道精品课、腾讯视频、视频号等平台上线。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科普中国坐镇,带孩子们在每期五分钟的时间里“云逛”博物馆。该片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实景拍摄,讲述国宝背后的中国故事,引领孩子们领悟历久弥新的中国智慧。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在视频里这样“种草”:“博物馆如同收纳好奇心的柜子,当我们用新的媒介开启柜子,孩子们便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与大千世界打个照面。”

  反差萌与互动性,让厚重的文博纪录片做到“儿童友好”

  西周之礼、中华之勇、瑰丽梦想、盛世自信、豁达气度、智慧匠心——这是纪录片官方给出的六个关键词,以此串联起从西周、秦、汉、唐到五代的六大国宝文物。要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带孩子触摸当时的华夏星空,文博类纪录片能不能做到“儿童友好”?

  答案就在《国宝里的中国故事》正片里。萌态的小怪兽、懒懒的小龙、耳朵翘起的小老虎、嘴巴弯曲的鸟……很难想象,这些词组并不出自亲子绘本,而是透过文物讲中国的“历史启蒙”。故事性的文字配上动画特效,纪录片把西周青铜器拆解成一群真实或奇幻的动物,它们有的嘴角上扬,有的眼神机敏,在解说人施林佟的娓娓道来中拥有了灵性。直到故事尾声,谜底揭晓,原来,这只“伪装成萌兽”的日己觥,是西周时代的关键词“礼”的缩影。

  纪录片主创团队告诉记者,通常的概念里,文物给人厚重印象,哪怕近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批纪录片走出了互联网时代的轻盈路线,文博题材的影像作品对少年儿童甚至对更多受众依然是有门槛的。海报里的奥特曼、正片里的萌宠,一边是讲故事、解谜的互动性,一边是文物与萌宠的反差感,厚重的文博纪录片完全能做到“儿童友好”。

  故事里的精神与文脉,为微纪录片打开微言大义的可能性

  如果说轻量的、“网红”的包装让一件件国宝得以“俯下身子”与孩子们对话,那么蕴藏其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文脉,决定了形式上的“微纪录片”有着微言大义的可能性。

  此次上线的六件国宝故事,纪录片主创并不满足于文物本身的讲解,而是将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融入故事的脉络。在有道博闻两大名师包君成、施林佟的主讲中——何为“西周之礼”?日己觥是最好的向导,它会告诉孩子们,西周的礼仪文化背后,连着华夏文明的兴盛与崛起。揭示“中华之勇”,秦朝跪射俑会带观者认识彼时世界上极为强大的军队和先进阵法,用被文物定格的“智勇双全”告诉今天的孩子,“中华之勇”绝不仅仅是一腔热血,更包含运筹帷幄的智慧。未央宫中“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衬托出海上“仙山”的瑰丽神秘、如梦似幻,映照出国人自古以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长存的美好希冀,是为“瑰丽梦想”。唐朝“三彩骆驼载伎乐俑”带来一支充满异国情调的乐团,听他们再次“弹奏”一个文明交融时代独有的自信与浪漫,何尝不是“盛世自信”的直观表达。对于“豁达气度”的阐释,万国来朝的丝路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能让人梦回王维诗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豪迈,感受开放包容的大国格局。而“智慧匠心”的读解里,“青瓷提梁倒灌壶”将教会孩子们看懂水、土、火交融的顶级工艺,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巧夺天工倍感骄傲。

  事实上,2022年,有道博闻便联合科普中国出品的第一季科普视频《文物也新潮》,获得中国科协“典赞·科普中国”评选的“年度科普作品提名奖”。在此基础上,今年的科普微纪录片《国宝里的中国故事》升级归来,同时还将发起“寻找小小讲解员”征文活动,以及“国宝探秘”系列线下活动,邀请小朋友们进一步将从历史文化中获得的知识与精神价值,运用在成长学习的开拓探索中。

  正像侯宁彬所说的,《国宝里的中国故事》能为孩子们开启收藏好奇心的柜子,收获灿烂历史赋予的精神财富,让他们最终成长为有见识、有思考、有审美的中国少年。


作者:王彦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