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揭秘:《长安三万里》如何填补历史空白
追光动画《长安三万里》7月8日开始上映,颇受关注。作为一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影片用动画形式呈现大唐多地盛景,令观众穿越回长安。
《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电影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勾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
热映之时,影片导演谢君伟、邹靖以及制片人宋依依接受采访,揭秘了影片的剧情、制作的幕后故事。
形象设计
高适有25个版本 李白有15个版本
问:本片故事是否是完全遵照真实历史?
答:电影整体剧情都是遵循历史走向的,但历史也有空白的部分,我们会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去填补这些空白,对这些空白的部分进行艺术设计,但我们并没有胡编乱造,而是根据已有的史实进行推测,合乎情理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平,以符合故事的需求。
问:李白、高适等角色的形象设计过多少个版本?
答:高适有25个版本,李白有15个版本,这个版本指的是角色在电影中呈现的版本,因为电影时间跨度特别大,涉及到人物不同年龄段的形象。以高适为例,他从8岁到60岁,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也有变化,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我们给高适做了25个版本,连他的马匹都有很多种,不同时期骑的马匹都不一样。时间跨度大也是这部电影非常大的特点。
问:角色形象主要参考来源是什么?
答: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课本上的形象,电影里的中年李白更贴近大家所熟悉的形象。对于青年李白,我们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我们给他设计了散发,并且李白剑法出众,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偏剑客的状态。他的服饰是很标准的唐朝圆领袍的制式,李白和高适穿的都是唐朝的圆领袍,但是我们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对服饰进行了不同的设计,高适是比较坚韧、比较中规中矩的。李白相对比较潇洒,所以他的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他的服装是与他的性格相匹配的。
为了全方位还原唐朝风貌,选择以唐朝的审美为基准,参考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展现凸显唐朝人雄阔精神的“唐风造型”,让观众感受到“唐风之美”。
角色设定
李白和高适有可能年少就认识
问:影片将高适定成从小识字困难、口吃的形象的依据是什么?
答:我们通读了高适诗词选集,读了《旧唐书》中《高适传》的部分,历史上对于高适年轻时候的记载有很多空白,因为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所以,年轻时也许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片中我们用“读书困难”和“口吃”的方式展现了高适的困境,然后他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成为了唐代诗人中成就卓越者,《旧唐书》中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问:据记载,历史上的李白和高适是在40岁后相识,而片中李白和高适在青年时就相识,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答:杜甫写过一首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描述的是李白高适杜甫三人同游时的场景,再看他们年轻时写的诗,他们都有在类似年纪去过同一地域,我们根据这些细节进行了推测,他们会不会在年少时就认识,所以才能在中年的时候做到“秋共被”。
问:如何想到将李白设定为会相扑的人?为什么在片中展现李白和高适的三次相扑?
答:唐代的社会风气是非常尚武的,相扑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运动形式,所以就设计了李白高适的相扑。他们一生中有三次相扑,这是电影中特别重要的设计。他们在人生不同时期相遇,青年时两个身强体壮的人,到了中年身体已经衰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他们在人生不同的境遇里去做同样的运动,我们想营造一种跨越时间的精神传递。而且相扑相比其他体育运动,更能体现身体的状态和变化,所以我们选择了相扑。
人物关系
李白忘记与高适的约定是因为不拘小节
问:为什么李白多次忘记和高适的约定?
答:李白是一个潇洒不羁、不拘小节的人,其实天才身上总有一些可能普通人难以忍受的地方,李白他是没有恶意的。
问:片中最后是高适恳请郭子仪救了李白,但据历史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高适没有接受李白的求救,请问影片选择高适救李白这个说法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们在李白被救的基础史实上,基于电影中高适李白的关系和各自的人物性格,设置了这个情节,电影里高适是稳重的、有情有义的,他不会对李白见死不救,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救李白。
问:片中程监军前往泸水关问询高适前,他其实已经得知李白获释是因为高适暗中求情,所以程监军把对高适的问询重点放在李白身上的原因是什么?
答:程监军来之前知道这些消息,但是他不能完全确定。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高适和郭子仪之间的矛盾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都非常大,程监军是带着圣上的旨意来的,他虽然知道大体,但他要彻底问清楚这件事、问清楚中间是否有隐情,不能怠慢。文/本报记者 肖扬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