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场电影票价迥异 观众还能不能愉快观影?
近日有不少网友反映,同一家电影院、同一场次电影,不同平台购买价格不同。经媒体调查发现,电影票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此外,还存在网络平台售卖低价票、黄牛贩卖电影票、购票服务费不透明、诱导消费者开卡充值等乱象。
在决定看一部电影之前,通过不同平台对比价格,选择较为优惠的一家下单,这是观众经常做的事情,平台针对不同时间与场次的电影,进行差别定价,也是容易被理解、接受的市场行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公开透明,有标准的、一目了然的规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观众快速决定,节省时间。
曾经在旅行软件那里出现过的“大数据杀熟”现象,现在“传染”到了电影购票平台这里,这是典型的投机取巧,利用部分观众对平台的信任,与观众玩“捉迷藏”的游戏,由此获取利润,虽然单张电影票的差价不会太夸张,但整体加起来,仍然是不菲的数字,可以说“大数据杀熟”损害了观众集体的利益,此举不可取。
买票、检票、看电影,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流程,但“电影票代购”的介入,催生了诸多乱象,在去年12月份《阿凡达2》公映期间,“代购”便给电影票市场价格造成了各种紊乱。在代购方介入之前,观众与售票平台之间是透明且公正的买售关系,交易行为简单直接,也不容易发生纠纷,而随着代购方的参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这些问题包括:影院或平台会员的利益遭到了损害,降低了影院或平台在会员心中的信誉度;从非正规渠道买低价票的观众,承受了付款后收不到票或者收到假票的风险;来自产业终端的票价混乱,会给整个电影行业造成明显或潜在的伤害。
最近这一轮的电影票乱象,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至于为什么得不到遏止,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各个平台、院线甚至单一电影院本身,都能左右票价,或多或少能有一些对电影票进行“定价”的权力,这种权力因为加上了“优惠观众”的包装,使其拥有了某种正当性,也失去了被监督的可能性。国家电影局对票价有建议权与管理权,比如2012年就曾出台被通俗理解成“电影票限折令”的文件,要求“优惠票,如会员票、团体票价格不得低于影院挂牌价格的70%”,但很显然,这一指令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或正是因为要回避管理指令,才围绕小小一张电影票滋生了如此五花八门的手段与招数,观众在早期可能对各种电影票乱象无感,那是因为确实通过不同方式的购票得到了优惠,而现在,电影票乱象所带来的部分优惠,恐怕已经没法抵消由此制造的烦恼——对于观众来说,同样坐在一个放映厅内的相近位置,有人票价高达上百元,有人票价不过几十元,久而久之,就会有观众不厌其烦。
看电影是件愉快的事情,自然,这种愉快也应延伸到观影前后,电影质量决定着观后感,而能够舒心、便利、公平地买到合理价格的电影票,则决定着观前的情绪如何。期望平台、院线、影院能够真正尊重观众的感受,别再让票价乱象来扰乱观众心神了。
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20日 08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