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丁宝桢》研讨会在京举行:热血廉吏成就主旋律历史剧新经典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12月1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广播电视局主办,贵州省影视拍摄服务中心 、贵州华瀚众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省平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宏博昌荣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电视剧《丁宝桢》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李向东表示:《丁宝桢》聚焦历史题材,通过精彩的剧情与生动的人物引发观众共鸣,同时通过融媒体的矩阵传播,多平台、共聚力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与社会反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负责人赵小波肯定该剧脱离了典型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创造,增添了烟火气,该剧抓住的是人,而非事,它用虚实结合的人设和情节推动故事,用不断更迭的对立人物设置矛盾冲突,解开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展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通过“以人为本,以虚带实”的架构贯彻“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理念。
电视剧《丁宝桢》编剧马帅讲述到:丁宝桢一切以民为本,坚守中国士大夫的风骨,丁家的家风传承在他的身上非常典型,而我们编剧就是要通过这部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视剧中“丁宝桢”的扮演者马少骅深情分享道:向人民学习,用真诚演绎。在拍摄丁宝桢的过程中,除了要看丁宝桢的史料,我必须还要参照中国古代以来那些好的、廉政的官吏,他们的言行举止、人生经历我都要看,我把他们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形象。我认为主旋律就是“高尚”的,高贵的人格和真实的品质是人所共同追求的,该剧呈现出来的高尚、真实等品质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深刻解读到:该剧以丁宝桢为圆心,在其周围安排了若干人物,通过设置这种人物圆心结构,塑造丁宝桢光彩照人的形象。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提出:《丁宝桢》这部剧为历史题材创作、古装题材创作、怎么适合时代、怎么适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李胜利说到:电视剧《丁宝桢》优在精湛的艺术之美,在展示历史之真与价值之上,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转化的一个重要案例。
《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副主编李蕾评价到: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不仅填补了丁宝桢这个人物故事书写的空白,而且也填补了近年来,历史人物传记剧稀缺的空白。
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给予该剧高度评价:电视剧《丁宝桢》这部戏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给我们回答了什么叫新时代历史剧的“以史为鉴”,这部剧生逢其时;同时在创作中,“以人带史,史中觅诗”是这部戏提供给我们重大题材创作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
在现今“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屡见不鲜,更多的是与当地的旅游打卡或明星的带动效应。而电视剧《丁宝桢》的创作更是一次“守正创新”。
电视剧《丁宝桢》总策划、出品人窦鹏也回顾了这部剧的创作初心:该剧立项创作期间,多次深度走进丁宝桢的故乡,在其家乡贵州织金到处还留有这位历史先贤的印记,让人切实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厚重。他是贵州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书、人文之书,深刻的感觉到这位从大山中走出的一代廉吏,是贵州人民的骄傲,只有亲自走进来才能感知最美风景眼,最浓的乡愁源。因此在该剧的创作、拍摄和传播中,更加看重人文精神的延续与历史先贤的传承价值。以人为纽带,也正是中华五千年来民族文化的基因,立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的赋能价值,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精神价值与内核动力。
围绕电视剧《丁宝桢》的播出,立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赋能丁宝桢廉政担当、家国情怀的基因优势,以贵州原创影视精品与贵州品牌之声的结合,深入挖掘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一道菜(宫保鸡丁)、一座城(贵州毕节)、一代臣(热血廉吏)、一段史(奉公为民)、一种情(家国情怀)”的五个维度展开,其中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元素。电视剧《丁宝桢》既是承载着贵州文化精神与血脉传承的原创文艺精品,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下的文化创新。
一代廉吏丁宝桢,故事犹过耳,热血未曾凉。百年过后,唯风骨不朽,传承后世,依然砥砺人心。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城市文化不仅要“创”,还必须在回望中珍爱,必须在认知中发现,要自识瑰宝,通过更多的优秀的中国原创影视作品,探寻城市文化背后的力量支撑,其实是寻找这座城市的文脉、精神与未来。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