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金秋好风味》展现中国人“饭碗里的幸福”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10-21 08:02:03

  10月1日至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推出10集特别节目《2021金秋好风味》。节目以“金秋风味”为主题,派出数名味道调查员兵分九路,前往黑龙江、新疆、内蒙古、辽宁、山东、云南、江苏、福建、广西等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沃野到高原,从江河到湖海,行程两万多公里,充分挖掘汉族、彝族、毛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尊重自然,获取美食的智慧,生动展示中国人“饭碗里的幸福”。节目播出期间,大屏平均收视率较平时提升76%,新媒体产品全网阅读量突破2500万次,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餐桌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金秋好风味》展现了中国人民坚持科技创新、生态发展之路,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如用科技助推渔业现代化发展,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将蓝色的大海变成“蓝色粮仓”,过去吃不起的海鲜,如今已经成为老百姓“饭碗”中的家常便饭。观众从节目中看到,辽宁庄河渔民在大海上“放牧”,投入人工鱼礁,将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系统化科学养殖。当机械化操控网箱沉入海底,尾端的螺旋桨把泥沙和花蛤带入网中,泥沙随海水流出,网中便留下了肥美的花蛤。

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丰收的特色蔬果

新疆博湖县塔温觉肯乡丰收的特色蔬果

  节目倡导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着重呈现“饭碗”中有了更多绿色食品。节目组深入山野乡间、江河湖海,全面展示今日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勤劳的人们总能与大自然达成某种默契,在神奇的大地上绘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如节目中讲述的赵世彪是新疆博湖县的特色蔬果种植者,每年金秋时节,都是他精心栽培的“土特稀”蔬菜品种绽放异彩的“高光时刻”。面瓜、草莓、西红柿、白玉茄子、紫薇彩椒等硕果累累,大大丰富了当地人的菜篮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抢手货。

  二、从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集中展示三农工作最新成果

福建平潭“农家乐”的海鲜大餐

福建平潭“农家乐”的海鲜大餐

  特别节目通过众多真实的事例,揭示了发展多种经营、特种养殖让人们的小康生活更富足。来自云南的年轻人张光磊在福建平潭岛当了一家民宿的大厨,他善于将家乡食材与本地食材结合,创新出各色美味菜肴,用独特的海岛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吸引外地游客,也圆了自己的创业致富梦。广西毛南族农民覃天良小时候吃不到肉,如今靠养殖香牛不仅实现了牛肉自由,还开了一家饭店,让自家产的牛肉直达餐桌,供应十里八乡的人们品尝。新疆和田地区的艾合买提则经营着一家禽类养殖场,在为周边的人们提供着鸵鸟蛋、火鸡蛋、鹅蛋、鸽子蛋等丰富的禽蛋类制品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这些例子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切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从记住乡愁到留下乡愁,用有温度的故事传播民族美食文化

黑龙江嫩江里捕捞的肥美鱼鲜

黑龙江嫩江里捕捞的肥美鱼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味道是最地道的美食。《金秋好风味》不仅致力于记录家乡的美食,更注重传承美食文化。节目展示了汉族、彝族、毛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黑龙江嫩江人用嫩江里捕捞的各种肥美鱼儿制作美食,鲇鱼炖茄子、杂鱼锅加贴饼子;上山采摘红蘑菇,制作红蘑菇炖排骨、红蘑菇炒白菜五花肉,这些都是金秋时节令嫩江人难忘的家乡味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生活里交织着各种味道,平凡的点滴温情,无疑才是人们心中生活最值得回味的滋味。在新疆博斯腾湖畔,蒙古族同胞敖切大哥采集鲜芦根,为考上大学即将远行的女儿制作出独具风味的牛蹄冻,用母亲亲手绣的茶包,给女儿随身带上,这道美食会让女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家乡“根”的情谊。这些用温暖食物讲述的温情故事,不仅展现了各族人民丰收富足的喜悦,更有助于民族美食文化的传播。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21金秋好风味》特别节目以独特的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表达方式,通过灶台炊烟、丰盛餐桌、热闹集市、灿烂笑脸,把美食与美景、文化相融合,将每一道美食中的幸福满足感传递给大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保障14亿人“饭碗”、菜篮子的坚实底气。(唐经刚)

作者:唐经刚
责任编辑:子华
来源:央视网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