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 在“生死时速”中蜕变成长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11-07 16:01:13

作为第六届“老舍戏剧节”重量级作品,《两京十五日》2022版于上周末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是著名作家马伯庸畅销小说首次被改编搬上戏剧舞台,也是赵淼导演目前为止最恢弘也最成熟的力作。三个半小时的大戏,浓缩原著70万字精华;运用各种丰富多元的手段,酣畅淋漓演绎“明朝版生死时速”,打动了观众,也证明了赵淼导演的才华实力和成长进步。

国内中生代戏剧人中,1979年出生的赵淼是较早确立自己艺术风格和探索方向的导演。他深受中国戏曲和外国形体戏剧影响,很早就在国内剧坛竖起了“肢体戏剧”的鲜明旗帜。他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是创建的三拓旗剧团至今已经成立了二十多年,形成了志同道合默契合作的创作团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和演出经验,也在每个阶段的作品中都有新的探索和成长。赵淼早期作品多为以肢体表现为主的原创文艺小剧场作品;近年来改编经典IP的几部大戏,同时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在大剧场商业大戏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两京十五日》取材于《明史》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实历史,史书中仅仅五十字的一句毫不起眼的描述,被才华横溢的作家马伯庸运用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铺陈演绎成为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巨著。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官、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在十五天时间里展开一场两千两百里的“绝地求生大逃亡”,曲折惊险的故事、环环相扣的剧情,以小见大地探讨了历史与命运的深刻主题。

赵淼导演将其搬上舞台,同时要面对两大难题和挑战:一是如何取舍原著中大量精彩内容;二是如何将小说生动的文字舞台视觉化。而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场大戏,舞美、灯光、音乐、服装,都可圈可点;包袱、伏笔、悬念、反转,接连不断,任凭观众的想象力在明朝历史的画卷中恣意驰骋,在刀光剑影下的侠义江湖中感受快意恩仇。视觉总监任冬生通过布景的变换以及多媒体的虚实结合,实现波澜壮阔的时空穿梭、日行千里的奇幻篇章场景。各种戏曲、肢体、皮影等手段的运用,让复杂的场景调度,充分展现出舞台假定性的魅力。满台演员的表演也很齐整,表现出角色在历史沉浮中各自鲜明的性格和传奇的命运,带领观众一同经历这段紧张刺激的奇幻之旅。

皇室恩怨,江湖情仇,储位之争,帮派之斗,君臣之情,朋友之谊,自我意识,女性觉醒……宝船爆炸的惊险、水牢逃脱的紧张,再到火烧明楼的悲怆,让人不仅了解到明朝太子命悬一线的逃亡逸事,更瞥见了那个时代京杭大运河怒涛潮波下的芸芸众生。经历剧中十五日的“速度与激情”,观众见识到了朱瞻基从一个纨绔子弟在运河沿岸的所见所闻和同行者患难与共的情谊中得到蜕变和成熟;也见识到了金陵捕快吴定缘从放浪形骸到寻找自我身份及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更被苏大夫的冰雪聪明、侠骨柔肠和强烈的女性意识与反封建精神深深打动。

剧中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谁不是经历蜕变才会成长?谁不是历经身体的逃亡方可寻得精神的归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微观个体与宏观世界,都是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奏鸣曲。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了剧中人的成长,也看到了创作者永不停歇的前行脚步。(王润)


作者:王润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北京晚报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