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院的平衡术
近年来,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火爆,电影资料馆逐渐为人熟知。在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资料馆14天内承担了58场放映,共2.7万人次观影。
《美国往事》一票难求,资料馆还加映了两场,不出两个小时,600张电影票售罄。
拉长影片排期
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公益性质定位不同,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以下简称“百老汇”)和卢米埃影城(以下简称“卢米埃”)则依循商业规则行事。面对经营上的压力,这两家影院只能把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排片量比例做到1:10。
“要先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再想情怀和意义。”百老汇节目与宣传推广经理杨洋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百老汇放映的国产艺术片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属于拿到“龙标”、没有明星、没有大规模宣传发行成本的新的国产艺术片。这样的影片排片较为松散,但周期也长,持续两个月或者更长;
第二种是经典老片,比如《霸王别姬》等,主要以回顾展的形式展映;
第三种则是一些“半老不新”的国产片,例如《万箭穿心》这样口碑好的影片。
实际上,放映艺术电影并非铁定亏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负责人向本刊记者透露,100个座位的影厅放映一场2D艺术电影的成本大约800元,分账、交税等费用约占票房收入的一半,如果卖40元一张票,只需来40位观众,也即四成上座率,影院就能收回成本。
“我们的票价不可能低到资料馆的水平,并且绝大部分院线把艺术片排在冷门时间,上座率肯定低,院线经理就会排更冷门的时间段或者直接下片,这就形成恶性循环。”该负责人说。
杨洋也观察到,艺术片不可能像“爆米花”电影在短短几日就票房破亿,其盈利往往需要一个口碑发酵,走的是长尾市场的路子,“所以会拉长放映周期”。
卢米埃也是这么做的。“像《推拿》,我们持续放了一个多月后,还有近一半的上座率。”其市场主管高远致告诉本刊记者。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卢米埃影城拿出一半影厅,在黄金时段放了38个场次电影,票房也很好。
但即使有这样成功的尝试,影院的整体盈利还是要靠商业大片拉动。
影展的片源难题
从资料馆开始,到百老汇和卢米埃,再到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艺术影展形成了一种更为集中和稳定的运营模式。
2013年6月,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组建了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以下简称“艺联”)。
来源:暸望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