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演唱会两场连映观看人次破亿 13首代表作哪一首让你“DNA动了”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2-05-22 17:42:49

6a63f6246b600c3381948e119a710f05dbf9a1c5.jpeg

  这几年,之于华语演艺圈,周杰伦三个字,是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5月20日,QQ音乐推出周杰伦“奇迹现场重映计划”,于20、21日分别线上展映2013年“摩天伦”和2019年“地表最强”两场周杰伦世界巡回演唱会。20日晚,吸引超5000万人次观看,网友刷屏“爷青回”。21日晚,据统计,两场演唱会连映总观看量近亿次,创造了在线演唱会观看人数最多的新纪录。2013年到2019年,周杰伦从“八块腹肌拥有者”变成“奶茶阳光宅男”,但不变的是那些陪伴无数人走过青葱岁月的美好旋律。

  掐指一算,距离周杰伦上一次发行录音室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已有六年时间。而他上一次“快闪”发布单曲《Mojito》也是2020年了。在这个每个人只有15分钟成名时间的娱乐圈,周杰伦“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留有他的传说”。这里盘点他13张专辑的代表作,看看哪一首是“刻在你DNA里的旋律”。

微信图片_20220521204358.jpg

  2000年,被称为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一年。次年金曲奖最佳新人的候选人是周杰伦、戴佩妮、林凡、范玮琪和孙燕姿。尽管周杰伦没能获奖,可这张专辑无论之于他个人还是华语乐坛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吐字不清调调怪诞的质疑声中,周杰伦把杜德伟陶喆王力宏等人已有尝试的”R&B”曲风带到了新纪元。天马行空的旋律节奏驾驭能力,让脸孔青涩的他,作品却已有成熟的个人风格。这首徐若瑄作词的《可爱女人》被周杰伦演绎得轻巧灵动,与当时市场上的俗辣情歌鲜明区隔,至今听来仍不过时。

微信图片_20220521205008.jpg

  2001年,周杰伦趁热打铁,带来《范特西》。一如专辑名"Fantasy(幻想)",作为新人的周杰伦哪怕没有奖项肯定,依旧可以我行我素,继续用十首天马行空的作品,颠覆华语乐坛的流行逻辑。没有止步于最讨巧的爱情议题,专辑里聚焦家庭暴力的《爸我回来了》、颇有“中二气息”的《忍者》以及被李玟弃用的神奇说唱《双截棍》,都能看出周杰伦“音乐顽童”的气质。而在其中,一如歌名《简单爱》,没有华丽歌词,没有繁复编曲,“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就这样撞进无数少男少女懵懂的内心。

微信图片_20220521205730.jpg

  2002年,市场的成功让周杰伦有了更强大的创作话语权,他在专辑中尝试了闽南语,也玩起了弦乐恢弘编曲。《八度空间》封面可能是他13张录音室专辑里最丑的一张,为了呼应专辑中的一首《半兽人》,封面特意将他的形象与数码透视拼接在一起。多年后,林俊杰的《编号89757》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专辑封面虽然丑,但丝毫不妨碍其中的歌曲走红至今。不过这里要聊聊他自己作词的《半岛铁盒》。这首歌标志着他对周式抒情情歌越发驾轻就熟。而 旋律响起前,周杰伦问,哎,小姐请问一下有没有卖《半岛铁盒》? 女:有啊,你从前面右转的第二排架子上就有了。已然成为短视频刷屏的“流行梗”,十年后依旧可以帮助“00后”收割流量。

微信图片_20220521210520.jpg

  一个人红遍亚洲之后最想做什么?周杰伦的答案是,把妈妈的名字用作专辑名,把爸爸写进歌里。于是有了第四张专辑《叶惠美》,于是有了MV致敬《教父》的《以父之名》。比起前三张专辑的少年心性,周杰伦在这张专辑创作中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对比他中后期的《青花瓷》《千里之外》,初尝中国风R&B的《东风破》还透露着周杰伦和搭档方文山的一点点青涩和拘谨,但丝毫不妨碍这仍是一首耐听且有味道的好歌。绵延千年的古诗词可以对中国人影响有多深,来听听这首《东风破》,城春草木深,古道西风瘦马,枫叶霜催暮色残明,都被方文山揉进了这首新世纪的情歌里。

微信图片_20220521211237.jpg

  展示完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承袭,周杰伦又试着让西洋古典元素与东方抒情诗完美适配。《七里香》的灵感来自席慕蓉的诗,方文山用大量欧式长句,去营造一种绵延不断的汉语韵律之美。而周杰伦也很好地领会到老搭档的意图,谱写这首极尽唯美浪漫之能事的《七里香》。

微信图片_20220521211808.jpg

  《11月的萧邦》是周杰伦自小学习钢琴,拥有不俗古典音乐打底的证明。“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这首《夜曲》以rap开篇,但却处处透着古典音乐的余韵,成为整张专辑的支点。不过笔者要聊的是另一首“中国风R&B”作品《发如雪》。对比《东风破》,周杰伦和方文山的这首合作更纯粹,凝练。“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妥妥的宋词铺陈节奏。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459.jpg

  数字七,之于周杰伦,可能是代表着回顾总结。这张《依然范特西》重回10首歌的体量,用每一首歌去呼应之前的创作和探索。比如《夜的第七章》可视作《夜曲》的余响。《听妈妈的话》是《爷爷泡的茶》和《外婆》之后的又一家庭主题。《菊花台》则是《东风破》《发如雪》后的中国风延续。而与费玉清合作的《千里之外》很特别,即可以算作是周式中国风的变体,也可以看作是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语流行的一种致敬。这就难怪浸润于《梅花三弄》《一剪梅》的长辈,特别钟情这首《千里之外》了。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527.jpg

  一次访谈里,方文山提到最得意的一句歌词,便是《青花瓷》里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告别《东风破》集句杂糅古典诗词的创作模式,告别效法宋词韵律节奏的《发如雪》。方文山不再执着于修辞用字的“拟古”,仿佛一个学有所成,自成一派的武林高手,他的无招胜有招,从《青花瓷》开始。当然《我很忙》这张专辑抓耳的歌依旧不止一首。点题的《牛仔很忙》也颇具创新,这是周杰伦首度尝试美国乡村音乐蓝草风格。而《我不配》《彩虹》更成为歌迷在KTV里必点的情歌。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455.jpg

  周杰伦真的热衷在专辑封面cosplay。从军装LOOK到西部牛仔,再到游戏里的的中古骑士……《魔杰作》呼应周杰伦的星座摩羯座,也代表着他试图用音乐呈现的魔幻主题。相比于专辑发行当年脍炙人口、具有童趣的民谣风《稻香》,《给我一首歌的时间》的生命力似乎更长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首歌的MV里,有体脂率最低,疯狂秀腹肌的周杰伦。玩笑归玩笑,回头看,这首情歌也是周式抒情R&B的颠峰之作。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445.jpg

  对于别的歌手来说,第十张专辑的里程碑意义可想而知。不过在这张《跨时代》专辑里,你能听到站上顶点的周杰伦的疲惫。《免费教学录影带》吐槽音乐来来回回就那些套路,《嘻哈空姐》玩起电子乐可却从歌词到演唱都透露着漫不经心,《自导自演》则重现自己被狗仔追拍的无奈和愤怒。而最真诚的一首恐怕是专辑收尾的《超人不会飞》,什么“华语流行乐天王”,什么“金曲圣手”,感受过他人的顶礼膜拜,也听到过“江郎才尽”的奚落质疑,忽然发现,其实这一切并非自己创作音乐的初心所求。“不要问我哭过了没,因为超人不能流眼泪”。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503.jpg

  2011年的这张《惊叹号》恐怕是周杰伦存在感最弱的一张专辑。从专辑结构来说,好像还是原来的配方,比如《你好吗》与《安静》《借口》《心雨》等歌曲一脉相承,比如《公主病》与《阳光宅男》互文,比如《水手怕水》的幽默感是《牛仔很忙》的回响,比如《超跑女神》对于心仪女生的打量式描绘从《她的睫毛》已经开始……或许也正是结构过于工整,少了些新意或惊喜。回头看,这张专辑缺少国民级的传唱曲目。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507.jpg

  从《12新作》开始,周杰伦彻底放飞自我了。如果说《牛仔很忙》是幽默,那么《公公偏头痛》已然是无厘头。《夜曲》还带着优雅旖旎,《四季列车》则完全被缭乱的midi编曲切割出破碎感,老粉感慨“跟不上他的节奏了”。好在还有《红尘客栈》和《明明就》这种更能撬动大众喜爱公约数的作品。“海鸥不再眷恋大海,可以飞更远”,在周杰伦后期的作品里,“放手”的主题越发凸显。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521.jpg

  放飞的另一种表现是,把口头禅作为专辑名。《哎呦,不错哦》对比早年的惊艳,也真的只剩下,哎呦,不错哦的听感。不知道周杰伦是否沉迷玩乐,还是他预判市场的接受内容越发狭窄,《阳明山》《一口气全念对》里满眼只见两个字“无聊”。《阳光宅男》成功了,周杰伦如法炮制的《公主病》《我要夏天》,遗憾这种自我重复听众难以买账。好在剩下的一半周氏抒情和中国风把比分扳平。而论及歌曲生命周期,最长的莫过于《算什么男人》。歌好听之外,更多人将其视为周杰伦的自我剖白。对于他的旧日恋情,网友似乎更加意难平。

微信图片_20220521212514.jpg

  少了方文山,周杰伦的歌词韵脚直白而粗暴,主题表达更是滑坡。不过对于华语乐坛,周杰伦发专辑,仍是一件大事。《土耳其冰淇淋》里,周杰伦霸气宣言“谁说写中国风,一定要商角徵羽宫,我干脆自己下车,指挥乐坛的交通”。回头看,谁又能想到这之后的他,就此停手,每两三年挤牙膏式地发一首单曲呢。

  虽然放飞自我,周杰伦从来没忘记回应市场。他永远会在专辑中为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甜腻的作品留有一席之地。《告白气球》就是这样一首作品。而从市场反馈看,这首歌的传唱度和传唱周期也完成了其应有使命。

  回头看,这依旧不是最好的一张周杰伦专辑,可却足以代表周杰伦。放眼乐坛,有多少歌手与唱片公司有勇气、有底气,把《土耳其冰淇淋》与《告白气球》放进一张专辑呢?而这两首歌的创作走向,谁又能说不是周杰伦的一体两面呢?


作者:比由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文汇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