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如何激活人才富矿 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8-03-12 10:25:05

  对于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李家俊代表认为,应从多方面着眼。首先是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评价体系,将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硬性指标,引导教师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反思者和实践者。

  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推进分类管理。他认为,教师评价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发展阶段构建教师分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内容、重点和方式要体现出差异性”。

  更重要的是,以评价为导向,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把教师评价的结果作为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设计的依据,“通过评价,使个人利益和组织发展有机结合,实现高校和个人的共同进步。”李家俊说。

  张水波委员则建议,人才评价指标要根据其工作体现的“最终价值”而不是“中间表象”来确定。这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的评价系统,根据其工作任务和性质来评价,比如基础科学研究看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应用研究可以看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价值。

  不唯“出身”论人才,“不是头衔说了算”

  “做出影响世界成果的‘土鳖’(本土博士),得到的特别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员’;而作为人才引进的‘海归’,也许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当上了‘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在今年两会上讲到了这个值得反思的对比。

  近年来,以“出身”论人才,已经成了不少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吸纳人才的“标准动作”。一些高校为“海归”博士开出高价码,不仅职称评定“一路开绿灯”,而且在科研资金、住房待遇等方面明显倾斜,甚至有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用人非“海归”不要。

  作为设计并指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土院士”,王建宇向媒体介绍,“墨子号”4个核心设备的负责人都是和他一样的“土八路”,其中3个是80后。近年来他亲历的一些重大成果,很多都来自本土培养的科学家。

作者:胡春艳 杨杰
责任编辑:田小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