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贫困地区看到的“集体舞”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8-07-13 09:21:56

QQ截图20180719113231.jpg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鄂璠 曾经,我认为“独舞”很美,在我上学的时候,我最尊重和佩服的老师,都有着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满45分钟的绝对实力,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我这个“80后”告别学生时代的十多年当中,“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广开来,看来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总结得真有道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以大部分包办的形式上了第一节录播课,学生行为只占了百分之三十,简直变成了老师的独舞,学生成为主体一下子成了空谈。”今年6月初,我在长顺采访时,长顺县民族中学数学教师班万平告诉我,这节课结束后,他突然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从去年9月开始,班万平和长顺县另外的41名教师一起,轮流到云教研教室进行常规授课并接受贵阳市评课专家们的评议。让一位有着12年教龄的男教师做出如此的反思,其实并不容易。班万平非常坦诚地说,这些年来,他自己一直被取得的一些成绩所左右,认为自己还不错,直到跟贵阳的专家交流之后,才认清自己的差距,“几次录播课后,结合专家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决定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整节课中做好引导工作”。

  6月4日,当我走进班万平的课堂,看到的是一台“集体舞”,每一个学生都在与他积极互动。那天,我还走进了英语教师刘玲琳的课堂,她的学生也都阳光、自信,踊跃地展示着自我。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5年前采访过的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课堂,沉默、安静,甚至还有些压抑。那年,异地高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开始实施,“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推出“西部教育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缺位、师资水平不够、英语教学跟不上,是西部农村教育的三大隐忧。这一次,在贵阳市和长顺县进行了深入采访后,我发现,贵阳市在帮扶长顺县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大数据+教育”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智/质)项目,无论是亲子沟通平台,还是云教研平台,都直指这些痛点,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切实得到了提升。

  教育扶贫,可以说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苏联著名的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扶贫,应该像贵阳帮扶长顺这样,激发贫困地区去进行自我革新,生发出突破与振兴的力量。

作者:鄂璠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