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2-14 08:14:23

  原标题:“压岁钱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

  今天是大年初四

  正逢拜年串门密集期

  而在社交平台上

  有关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

  “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

  “压岁钱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

  #给的压岁钱快赶上1个月工资#

  于2月11日登上微博热搜

  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超6400万

  显示出压岁钱带来的新焦虑

  农村老年人发红包一路看涨

  实际上,压岁钱给农村老年人的压力,在今年春节前就曾引发过讨论热度。

  据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有安徽阜阳市民在网上留言称,每年过年亲戚朋友带孩子来拜年串门,给孩子压岁钱红包是必须的;可是最近几年,给孩子的红包,因为互相攀比心理,由之前10元、20元,涨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

  今年60岁的安徽保安张宗海,每月工资2300元。每年过年发压岁钱,确实让他头疼。张宗海告诉记者:“原先俺小时候都是几毛钱,现在都拿到一二百,下来得一两千,一个月的工资。”

  年轻人也有压岁钱压力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路看涨的压岁钱不仅成了老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年轻人颇感压力。

  据中新网报道,老家在浙江余姚农村的王女士,要给12个孩子压岁钱,没人600元。她说:“光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就要7200元了,有人年终奖都没这么多。”

  “我每年都是只出不进。”她并非没想过少给,但一方面会被其他人诟病;另一方面则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面子,我不给他们就会给,每个孩子给800元~1000元。”

  “全国压岁钱地图”引热议

  此前,还有一幅在网上流传的“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热议。

  “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比如浙江3100元,上海1600元,江苏1000元,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如陕西400元,贵州300元。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福建与广东两地,其中福建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元,而广东省的数字竟只有50元。老广东人“派利是”,至今坚守: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

  各地推广引导合理金额

  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

  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近日在回复网友反映的问题时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借鉴推广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

  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发布的《人情新风“宿9条”》提到“‘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年轻人提出新观念、新做法

  面对春节压岁钱的压力,也有年轻人提出了一些新观念、新做法。

  据中新网报道,重庆的晓菲和同辈的兄弟姐妹约定好,今年只给孩子发小额红包,统一50元,“图个热闹喜庆就好”。此前,按照她所在地方的习俗,压岁钱以100元、200元居多,每年春节,她都要为此花费数千元。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希望过年回家发压岁钱量力而行,大家都和和气气、开开心心,而非被攀比、跟风的风气所“绑架”。“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要内耗”他们互相开解道。

  分析】可以理解但要适可而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慧丽在接受总台中国之声采访时指出,农村畸形的攀比现象,造成压岁钱和老年人的收入不均衡,给老年人增加很大经济压力和烦恼,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需要治理。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需要适当地给压岁钱“水涨船高”的风气泼个冷水,降降温。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可以理解,但要适可而止,不要攀比,不要跟风,不可以过度。表达对孩子关心的方式有很多,如果给家庭造成压力负担,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就是弊大于利了。

  【评论】莫把压岁钱变成压力和负担

  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发布文章表示,压岁钱若是变成炫耀财富的道具,不仅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形成,而且容易催生“红包越大越有面子”的错误观念和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

  更进一步看,如果因为给压岁钱影响了正常生活和亲人朋友关系,岂不是本末倒置,与其祝福的寓意、年味的温馨背道而驰?

  对小孩来说,过年的快乐,少不了收到压岁钱那一刻的惊喜和开心。守护好这份快乐,就要守住压岁钱传承文化、传递祝福的本义,不让年味变“钱味”,不让攀比添负担,让新春佳节更加温馨、和谐和美好。

  【提示】网上“抢红包”小心诈骗陷阱

  据新华网报道,1月9日,某地市民小唐看到一个名为“春节补贴正在发放”的链接出现在某聊天软件的朋友圈,点击进入会跳转到所谓“春节津贴补助发放中”的页面。

  这个页面伪装成抢红包页面,当小唐点击“抢红包”按钮后,显示抢到的数字让人心动,但页面同时标注“转发才能领取”的字样。

  随即,小唐把链接发送到了好友群,李女士看到好友群发来的红包,点开后看到一个“开抢500元代金券”的链接,李女士点击链接后发现中了“头等奖”。

  于是,她按照要求输入个人银行卡等信息,并扫描了二维码。几分钟后,李女士银行卡上2.6万元资金就已被全部划走。

  民警提示,

  以下这些“红包”千万领不得——

  ● 需输密码的红包

  聊天软件好友发来一个红包,点开时却提醒需要输入密码。事实上,领取聊天软件红包并不需要输入密码。遇到此类红包,请及时退出,免得造成金钱损失。

  ●需填写个人信息的红包

  这类红包在领取时,需要输入手机号、姓名、银行卡账号等信息,这是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正规的聊天软件红包点击就能领取,并且会自动存入电子钱包中,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

  ● 需转发的红包

  在点击此类红包后,页面提示需要转到其他聊天群或分享到朋友圈才能领取。利用聊天软件好友链进行传播,让用户大大降低了警惕,很多人出于对好友的信任,点击后继续分享给其他好友。加上红包流程繁琐,让很多人不愿意“前功尽弃”,造成恶性循环,传播量极广。一旦遇到这种需要转发再领取的红包,需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 带有诱导性转发语的红包

  这类红包链接往往会被包装成各种容易让人上当的形式,比如一条逼真的语音消息、邀请加群提示、“我已经领到了”等,通过各种说辞诱导用户点击。

  ● 冒充官方的红包

  不法分子伪造页面内容,冒充官方,以热点事件为幌子,编造虚假“利好消息”,再以“大额红包”为诱饵,欺骗和诱导用户进行点击。

  (综合来源:央广网、中新网、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华网等)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周经韬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