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刍议|期待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12-20 07:24:46
       不少地方曾通过鼓励民办校招生的方式,接纳流动儿童入学。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市场化教育产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城市间流动带来的照顾、居住、教育上的需求,但是,不少民办校校舍硬件、办学质量难以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比,不菲的学费也加重了家长负担,显然并不是个好办法。

  让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仅需要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出发,把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与户籍制度剥离,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平等受教育权、扩大教育公平进行新的顶层设计。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保障实行以户籍为主的保障机制,与之对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也实行基于户籍为主的保障机制。要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必须在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的同时,积极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让生均教育经费“钱随人走”,从而减轻流入地的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要保障流动儿童入学待遇同城化。尽管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义务教育应该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但是在一些超大城市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中,依然以户籍儿童为主,流动儿童在入学时面临准入制门槛,再加上学位供给不足,这些孩子更难进入公办学校。

  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地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流入地要有对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与担当,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简化入学程序,同时,加强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更精准地提升流动儿童的公共服务。在实践中,深圳学位申请、学籍、教育教学方面坚持“三统一”,将59%的义务教育学位、41%的公办学位,提供给了随迁子女,让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应入尽入,这一做法无疑值得其他特大城市借鉴。

  教育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外来务工者为城市建设出力流汗,他们的子女不应被挡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虽很难一蹴而就,但势在必行。期待未来,流动人口家庭可以在其流入地充分平等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中工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