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守护好心血管健康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08 15:13:4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推算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超3亿,心血管疾病正困扰着不少人。

  初春季节,如何更好守护“心”希望?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多位专家建议,要从“心”出发,科学防治,守护好心脏和血管健康。

  关注“生命之河”

  血管,人体的生命之河。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像河流一样四通八达的血管,血液在里面奔流不息,维持着生命的循环。

  作为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是提升全国心脑血管整体防治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钱杰介绍,心血管疾病正威胁着公众健康,提高心血管健康意识尤为重要。在心绞痛、心力衰竭、房颤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特别要强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防可治意识。

image.png

3月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钱杰在做心血管疾病科普。(阜外医院供图)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血管疾病的全身性及进展性过程。”钱杰说。简单理解,也就是血管管壁弹性下降,变得僵硬,进而出现斑块,引发心血管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医师吕滨介绍,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也就是冠心病……这些几乎都与心血管有着密切关联。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心血管疾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居民中普遍存在饮食不健康、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

  养血管关键在防“三高”

  随着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变,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预防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三大危险因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部护士长于欣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定期检测,做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监测。一旦发现指标异常或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到医院门诊或急诊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推进“三高”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让有质量的医学科普走进你我生活,成为当务之急。

image.png

3月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医师吕滨为公众义诊。(阜外医院供图)

  钱杰介绍,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由于血压控制不良,或血脂异常导致病情恶化,要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公众知晓率,规范定期检查并合理用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按医嘱规律用药,克服对用药的抗拒情绪。”钱杰说,患者要明白规律服药控制好“三高”,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身体问题。如要重视血脂异常,及时用药,避免疾病风险因素“淤积”。

  用心守护“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要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并提升心脑血管健康观念,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建议患者要长期或终身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这是有效防治的基础。”钱杰说,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情,定时定量饮食,将BMI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同时也要保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食物种类丰富,高脂高糖饮食增多,给血管带来了负担。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应注意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含糖高的食物如奶茶、蛋糕等不要过量食用。

  缺乏运动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于欣建议,公众应当避免久坐不动,可以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气温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要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记者彭韵佳)


作者:彭韵佳
责任编辑:周经韬
来源:新华社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