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为139名老人奔走40年 身患肺癌愧疚未完成老人遗愿
生病前的张双兵。(图片由张双兵本人提供)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莉莉) 山西阳泉大山深处,70岁的张双兵就着一碗中药将一把药片一起吞入口中。
张双兵,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他用40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走访老人、为他们伸冤。
这位从山沟沟走来的乡村教师,几十年来和那些在中国沉默了半个世纪的隐秘群体联系在一起。此时,身患肺癌晚期的他在老家山西省盂县西潘乡羊泉村,背窗而坐,神情落寞,反复表达着自己的愧疚和遗憾。
“我病了,答应老人要为她们讨要公道和道歉的事还没完成。我很愧疚。”
40年 139位老人
一切都源于1982年的深秋。
那年,张双兵在距山西盂县县城80里的羊泉村当小学教师。一天,他在地里遇到一位拄着拐棍、跪在地里一把一把地割麦穗的老人。私下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叫侯冬娥,年轻时被日本兵两次抓去做慰安妇,不仅失去生育能力,且一生悲惨无助、孤苦无依。
这是张双兵第一次接触到慰安妇老人,侯冬娥的悲惨遭遇,让他既心疼又气愤。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踏上了寻访“慰安妇”的征途。
只要有空,张双兵就会去当地档案馆查找资料,他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寒暑假和周末等空闲时间,走遍了山西的盂县、阳曲、太原、武乡、沁县……完成对总计139位慰安妇的寻访。
走访过程让他很压抑。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那件事”成为她们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回忆和提及。
2013年,央视网记者采访张双兵时,他将一本签名的《炮楼里的女人:山西日军性奴隶调查实录》图书送给记者,这本书是他用10万文字,以60余位慰安妇口述历史的方式,披露了70年前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黄土村庄里的人间惨剧。
随后几年,张双兵带着老人们跟日本政府打官司,出版了《炮楼里的女人》《“慰安妇”调查实录》两本书,配合拍摄完成了多部反映慰安妇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
张双兵说,139名老人不识文断字,但她们的名字和故事却成为了许多出版读物的一部分,原因只有一个:慰安妇。
愧疚没有完成老人们的遗愿
在张双兵主导下修复完成的“抗战受害女性对日索赔诉讼纪念馆”
2012年4月18日,山西盂县,首位公开“慰安妇”身份的刘面换老人因病去世,在85岁走完了她艰苦的一生。
2013年9月4日,山西太原,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人万爱花老人在家中去世。
2014年2月10日,山西盂县,陈林桃、张改香两位老人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在春节前离开了人世。
2015年,1月14日,山西长治,89岁的郭毛孩老人于家中去世。
2020年,4月14日,山西沁县,93岁的刘海鱼老人突发脑溢血离世。
……
张双兵说他最不喜欢的颜色是白色。
这些年来,他亲手送走了很多老人。老人在离去前,都会抓着他的手说一句话:“双兵啊,我这辈子没真正舒心地过过一天。我死了,我的事就交给你们了,要为我讨回公道。”
近年来,山西、海南等地的“慰安妇”幸存者从未停止过对日军二战罪行的控诉。老人们勇敢地对外公布了自己曾经的过往,却没有换来应得的公道,一次次地败诉让张双兵十分痛苦。
答应老人们的事还没做到,他的身体却垮了。2020年11月,68岁的张双兵确诊身患肺癌。
40年来,张双兵把为数不多的积蓄和退休金,都花在调查寻访“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上。他说,这钱该花,自己从来不算数字。但自己的病确诊后,吃的其中一种药,一粒40元,一天三粒120元,再加上林林总总的各种药物,一天开销得将近两百元。
自己应付不来,张双兵只能向儿女们求助,但他的两个孩子同样窘迫,也无力支付。直到2021年9月,在爱心人士帮助下,筹得救命善款35万元后,张双兵于2021年10月30日做了肺癌手术。
“其实我始终觉得愧对子女。几十年走访调查,根本照顾不了孩子们,儿子第一年高考没考上本科,没钱给他复读,便只读了个中专。”张双兵说,眼下,因为生病他无法出门,一边治疗,一边守着患精神疾病快30年的老伴一块儿生活。
每年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即使生病期间,在张双兵的主导下,盂县进圭侵华日军驻地旧址重新修复,并在原址上建起了“抗战受害女性对日索赔诉讼纪念馆”,他希望用大量铁证实物集中展示侵华日军犯下滔天罪行,让后来人记住那些抱憾而去的老人,尊重历史、记住历史。
“1982年开始调查,1992年正式向日本提出索赔,2007年日本政府在判决中承认了历史,但却不予赔偿、不予道歉。直到今天我做这件事已经40年了,没有为老人争取到应有的赔偿和道歉,我不甘心,也对不起那些老人。”张双兵说,40年的走访让他赞誉不断,争议不断,麻烦不断,但此时对他来说,慰安妇老人的调查和走访已经步入尾声,原因很简单,时间成为最大的“敌人”,大多数的老人已经随着时间而逐渐凋零。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