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兵先:在水火中淬炼 在奋斗中成长
在巴山蜀水间长大的彭兵先,从小就磨砺了知重负重、善作善成的坚忍品格。参加工作22年来,他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获得省部级表彰30余次,2021年获评“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如今任职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兴鹤大街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的他,矢志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训词精神,在水火中淬炼,在奋斗中成长。
一次次在烈焰中穿行
2019年8月16日深夜,鹤壁市淇滨区广场小吃街发生火灾,支队调派兴鹤大街消防救援站到场处置。
步行街街道两头被石墩堵着,消防车开不进去。
彭兵先一刻也不敢耽误,他迅速跳下消防车,向远在400米外的着火商铺跑去。彭兵先边跑边向队员喊话:“赶紧把主干线铺好,我先去侦察火情!”
队员们即刻从车上卸下水带,甩开水带,连接水带……一套动作一气呵成,由20余盘消防水带连接成的400米主干线铺好后,大火已经烧了三个商铺,并继续往第四个商铺蔓延,火势愈演愈烈……
“着火商铺及临近商铺的液化气罐存储量大,几乎每个不到10平方米的商铺就储存了2到3个液化气罐。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彭兵先回忆说。
彭兵先与队友们一起,冲进烈火中,拎起液化气罐向空旷的广场冲刺,一个、两个、三个……他们一次又一次穿行在烈焰里,奔跑在危险中……事后有人问彭兵先“怕吗”,他笑了笑说:“哪里还顾得上这个。”
彭兵先(左)和队员调试装备器材
他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却生怕队员们出一丁点意外。火场上,彭兵先一遍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防护要领,时刻关注队员动向,直至所有液化气罐全部安全转移,他才长舒一口气。
没有人知道,厚厚的防护手套下,彭兵先的双手已经满是烫伤的水泡。
“发现问题绝不过夜”
磨刀不误砍柴工,让装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是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基础保障,彭兵先把装备器材维护做在平常、抓在经常、严在日常。
彭兵先肯吃苦、勤学习,将100余种常规器材、60余种特勤器材的性能标准、技术参数、维护保养熟记于心,应用于行,成为了装备管理的行家里手。
他不仅把装备“玩”得明白,还“玩”出了新花样——高喷车瞄准仪、水带拖车、长距离供气源……都是他没日没夜“捣鼓”出来的。实战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明创造确实提高了战斗效率,让队员们切身受益。
老队员们还记得,过去的井下救援,有时因为井口过于狭小,即便最瘦小的队员都无法背负空气呼吸器下井。但是,这个难题最终还是被彭兵先解决了。他利用高压软管,连接改造加工的氧气瓶分头等零部件,发明出了长距离供气源。从前一个氧气瓶仅能维持井下10多分钟的救援,延伸供氧距离后,可装载3个氧气瓶,救援时长足足延长了半个多小时,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彭兵先向队员讲解装备器材
对待装备器材,彭兵先坚持“发现问题绝不过夜”,他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相授,手把手带出了不少好徒弟。今年4月份,在支队第一季度全员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他所带的队员陈天恩获得装备技师组金属切割机组装及应用项目第一名。
“跟着他,我们没啥好怕的”
2021年7月,河南多个地市遭遇暴雨洪涝灾害。21日鹤壁市突降暴雨,附近村庄被淹。彭兵先带队紧急前往淇滨区刘庄转移被困群众。
村庄陷入一片汪洋。村巷狭窄,水流湍急,但这是营救百十口村民的唯一通道。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彭兵先急中生智:“把铲车的铲斗放下来,堵住洪水!”多亏了这当机立断的一计,铲斗像“水闸”一样,截住了大量洪水,水流速度明显下降,为他们转移群众提供了喘息机会。
天色将晚,他们再次接到信息:一位独居老人被困家中,儿女报警求助,情况危急。
“老人的家地势低洼,我们一米八的个子蹚水过去,洪水都能没到胸口。”彭兵先回忆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人能进去,但是要把老人转移出来确实很困难。”
人一定要救!他仔细观察邻近房屋的位置,发现附近邻居家的地势较高,便当机立断决定翻墙将老人转移出来。
实际救援难度远非想象。彭兵先将木梯搭在两米多高的院墙上,安排一名队员爬上墙头接应,另一名队员固定木梯,他则负责全程保护老人。他将防护腰带绑在老人身上,肩抗背顶将老人扶上高墙。下梯更是难上加难,大汗淋漓的他用安全绳将自己和老人绑在一起,背着老人一步一阶挪下木梯……就这样,他们连翻三户人家的高墙,将老人安全转移。
当天,彭兵先同队员们一起,共营救被困群众30余人,疏散转移群众160余人。
“他遇事沉着冷静,跟着他我们没啥好怕的。”通信员赵震说。回忆起这次抗洪抢险救援,彭兵先说:“大家干在一起,吃在一起,躺在排涝设备旁,不管机器轰鸣声有多大,大家都能睡着。”在彭兵先的心里,与队员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起坚守这份消防救援事业,就是最踏实、最幸福的事。(作者:郝昕 张珊珊)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