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林:90岁高龄耕耘教学一线匠心育人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1 16:29:31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讲起话来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今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在90岁高龄来临之际,收获了两份来自国家的殊荣。她分别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

  16岁响应号召奔赴朝鲜战场

  人生总是越过一座山,再登一座山。生活中,黄会林行健不息,始终做人生的勇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正在北师大附中读初三,16岁的黄会林响应“保家卫国”号召,毅然报名参军,之后跟随部队前往朝鲜。战火纷飞中,她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和锤炼。1954年,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黄会林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留校从教,正式踏上三尺讲坛。66载匠心育人,如今,90岁高龄的她仍然耕耘在教学一线。

  黄会林说,年轻时抗美援朝的战争经历,奠定了她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奉献和爱国,关系重大。“作为幸存者,我们身上有两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是自己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责任,另一份是牺牲战友未竟的遗志,祖国需要我去付出,我会义无反顾。”

  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带着为逝去的战友和国家的未来而读书的朴素夙愿,从1958年开始,黄会林开启了毕生的学术研究之路。在教学岗位上,黄会林一直扮演着我国影视学科建设拓荒者的角色,从创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到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从创建“北国剧社”,到创办距今已举办30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从创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到创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她在培养影视与教育人才的路上从未止步。如今,她的学生已成长为我国传媒行业、高校影视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2024年,步入三十而立的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即将迎接全新的开始和挑战。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山者,黄会林倍感欣慰。提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办初衷,黄会林在回忆时谈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不仅仅是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它诞生于学科建设,是教学实践的成果。学生在电影节中获得成长,收获实践。

  和专业院校不同,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创办影视学科,前所未有。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如何才能把它办好,黄会林说要靠三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教学,“我们必须把从零起步的教学做好,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大纲再到教材,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第二根支柱是科研,“没有科研,教学无法提升,必须通过科研让我们的教学不断向深入发展”。第三根支柱是实践。“影视学科和古典文学、历史等学科不同,脱离了实践的学术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非常重要,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是学生实践的平台”。

  编写两部丛书及14本系列教材

  如今90岁高龄的黄会林仍然在为博士生授课,其在80岁开设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是每一位入校的一年级博士生的必修课。这门课内容涵盖易、儒、释、道、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古代戏曲等国学经典,除了自己亲自授课外,她还请来美国、法国的专家,请他们讲各自眼中的中国文化。“十年十届,这门入门课就是希望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进行成体系、成系统的学习。”黄会林在建设影视学科时,始终牢牢把中国电影民族化发展作为重点教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她编写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丛书、中国影视观众研究丛书以及14本系列教材。

  谈到今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时,黄会林用“意外”来形容得知消息时的心情,“全国做出贡献的人很多,我做的事情很有限,这些事是我必须做也是应该做的。感恩国家给予我的荣誉,感恩我所在的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学校的领导、我的团队、学生和我的家庭对我的支持。”对于未来的工作,黄会林坚定地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作者:王薇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北京青年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