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皮影佳作:源自演员亲手制作用心呵护
记者 王筱丽
伴随“唧唧复唧唧”的童声朗读,巨幅皮影幕布上渲染开一部中国水墨画风的多媒体皮影画卷……4月11日晚,由上海木偶剧团制作演出、曾斩获“金火花”“金小丑”“金狮奖”等众多国内外大奖的海派皮影戏《花木兰》亮相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作品与来自全国的23部优秀剧目会聚金陵,展示我国小剧场戏剧40年来的发展成果。
为了参加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展演,《花木兰》从皮影片到置景、再到灯光都焕然一新。“这是剧团演员们首度完整制作一部作品的皮影道具。”据上海木偶剧团演员一队队长成琪透露,从三月初开始,剧组在团里“泡”了一个月,将几百片皮影片组装成《花木兰》中的近80个人物。演员亲手做道具,自然对手中的皮影片多了一份熟悉和感情:剧中有开打戏份,片子不能太薄,否则演出时容易碎裂;花木兰的头部牵引得固定在脖子上,操控起来更为顺手,也能更好地贴合皮影布;为了实现第五场中花木兰的上半身单独翻转,演员们在交叉片上剪出一条缝,再用尼龙绳固定,让人物更加灵动……
上海木偶剧团的海派皮影戏《花木兰》创作于2015年,由胡雪桦担任导演、汪浩担任编剧。故事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在其基础上加入了“白虎”的角色,它是花木兰的守护神,也象征着家乡人民对花木兰的保护,作为剧中的第二主角,它让整部剧变得新奇神秘,增加了不少看点。
皮影戏并非是上海木偶剧团的传统拿手技艺,“当时很难想象作品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回想起八年前的创排过程,成琪依旧相当感慨,“在导演和演员无数遍的磨合和调整下,《花木兰》终于站在了舞台上”。中国的皮影戏有2000多年历史,海派皮影戏《花木兰》不仅传承运用了古老的技艺,并融入了新技术、新形式,使传统技艺与经典故事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作为海派皮影戏系列的首部作品,《花木兰》率先打破皮影戏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壁垒,实现了皮影与多媒体的无缝衔接,打造出宽银幕皮影的IMAX呈现,加上独具匠心的阴阳面刻画雕工皮影配合中国水墨画般的黑白风格,堪称是一部全新概念的皮影作品。其中的角色形象与当代动漫夸张的理念相结合,协同放大版的皮影、灵活的武打动作使剧情更加紧张、节奏更加紧凑、画面更加震撼。
据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介绍,《花木兰》首演至今共演出了500多场,足迹遍布国内外50多个城市,也曾参加俄罗斯、塞尔维亚、加拿大等国际赛事及文化交流,如今是剧团常演剧目之一。以《花木兰》为海派皮影戏起点,原班人马于2021年推出大型多媒体皮影戏《九色鹿》,该剧再度颠覆皮影的传统演出形式,将二维空间延伸至三维空间,突破皮影单一白色灯光的同时,叠加运用了多媒体镜头,并加入电影处理手法,展现了具有上海海派特质的高品格戏剧特色。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