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巴纸讲好纳西故事
在云南丽江古城内的一家东巴纸坊里,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张洋正在向南来北往的年轻游客推荐着纸灯和折扇等文创产品。他在这里已工作10余年。
一个东北人,为何会跑到千里之外的丽江传承纳西文化呢?面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疑问,张洋向记者讲述起他与东巴纸的缘分。
原来,张洋大学所学的专业就与传统书画有关。创作作品时,他也会留心所用的纸张材质。
在他看来,为艺术寻找一个载体同样是“彰显品位的工作”。就这样,他接触到东巴纸。与只能单面书写、轻薄的宣纸不同,东巴纸材质较厚,支持双面书写。
通过查找资料,张洋发现,东巴纸还不易损坏、方便保存,可以保存数百年。
经过不断的学习,张洋对于东巴纸愈加痴迷。几经辗转,他来到丽江的东巴纸坊,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事业。
让张洋选择留下的还有一本特殊的书——《纳西纸书》。一进店,他就发现了这本纸张微黄、手感坚韧厚实的“宝书”。抚摸着每一页书页散发的原始的植物纤维质感,张洋沉醉在纳西文化浸润的东巴纸中。
他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栏写着“布鲁斯·李”。
一本如此具有纳西特色的纸质书,作者怎么会是一个外国人呢?张洋见到制作这本书的李军后才豁然开朗。
原来,这本书已经在2009年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为了方便向全世界传播纳西文化,该书所有内容都经英语翻译。
作者署名时,李军就将名字改成自己最喜爱的武打明星李小龙的英文名。
《纳西纸书》的编写花了整整3年时间,不只是因为书的内容难写,更是因为东巴纸难做。虽然制作方法公开,但“做是一回事,能不能用是另一回事”。
皮剥得干不干净、浸泡蒸煮的时间长短,都会直接影响东巴纸的质量。
此外,制作东巴纸用到的荛花树树皮有韧性、防虫蛀,但这种树一般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量少,采集难。如果收购,价格又高。
那段时间,李军和朋友常往纳西族的老人家里跑,一边采集纳西族的各种民俗资料,一边学做东巴纸。
即便是这样,成书的那一年,他们做出的东巴纸也只够印不到500本《纳西纸书》,且因纸张特殊,现代印刷厂根本没办法批量印制,他们只能四处找有手摇印刷机的印刷厂,出高价一张一张地印。
听说李军的故事后,张洋对东巴纸的热爱更深了。他了解到,纳西象形文字是云南丽江的“活化石”。“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张洋这样说。
思量再三,小店创始人决定将东巴纸厚、韧性好、不被虫蛀的特点运用于拓宽销路之中,“让传统文化在当下发挥用途”。
2000年,第一家纸坊开张,创始人作出了尝试——第一次在纸坊里卖书,第一次把东巴纸做成时髦的明信片。
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23年来,东巴纸坊从一家只卖书和明信片的小作坊,发展成了9家既卖东巴纸纸张、明信片、笔记本、折扇、灯具、挂画等商品,又提供书写、印章和售后服务的连锁小店。
后来,张洋也加入小店工作。他说,如今在东巴纸坊的展架上,《纳西纸书》旁边也多出了《茶马纸书》《东巴文字典》两本书。纳西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在张洋的记忆中,一名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会给纸坊的店员留下墨尔本的住址,让他帮忙把本子寄到国外。
外地来的孩子也会求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一本《东巴字典》,给小伙伴写旁人看不懂的“密文”。
更有甚者,一些年轻艺术家发现东巴纸的新用法,利用东巴纸独特的笔触效果进行艺术创作……
现在的东巴纸坊里,常常循环播放着东巴纸制作流程,游客时而驻足攀谈,或琢磨印章上的东巴文的吉祥话,或摆弄造型独特的纸灯。
张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刚开始做文创产品时,东巴纸坊的所有人都没有头绪,店里就要求每个人每个月想出一个文创方案,做出来销售,效果好就多做一些卖,效果不好就淘汰,用市场来决定产品的去留。
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东巴纸坊也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纸张、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做创新融合。
张洋说,纳西族人本没有印章的传统。但在销售过程中,他发现年轻人都喜欢传统古风、又有仪式感的东西,就想到刻印。
现在,每一家东巴纸坊店内都会有几十种写着东巴文吉祥话的印章,免费为客户提供盖章服务。
此外,东巴纸坊参考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做出线装、卷轴装、蝴蝶装、经拆装等多方式装订的8个系列50多种东巴纸笔记本单品,有的笔记本内页里还加入了银杏叶、五角枫等植物的叶片,每一本都独一无二。
这么多年下来,店员似乎很少在意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对他们来说,选择这个,就是更多选择情怀,他们都希望为家乡多留下点什么。
东巴纸坊许多分店的店长也都是纳西族人,他们很乐意向游客讲述民族文化。目前管理着9家门店的经理和靖川今年28岁,也是纳西族人,从小学开始他就接触到东巴文、了解东巴纸。大学艺术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的东巴纸坊工作。“东巴纸属于丽江的传统文化,我要把这个坚持做下去。”
23年来,一些店长通过东巴纸坊传播纳西文化,最年长的店长还在开店时邂逅了爱情,最后结婚生子。
现在,东巴纸坊的售后电话经常会响起,常有外地的游客回家后忘记笔记本上东巴文的含义,就打电话咨询,也有一些游客打电话回来,咨询如何修好被自己不小心弄坏的东巴纸灯。
许多在东巴纸坊工作20年以上的员工都会说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一旦踏上了文化传承的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孙艺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14日 04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