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棍出箱》高难险 幸有传人二十一岁
漆黑的舞台中央,一个木箱被一束光照亮,登场的两个“公差”想探个究竟,手持木棍打锁开箱,不料箱内精神失常、满腹悲愤的范仲禹突然一跃而出,直挺挺地如僵尸般躺在箱面上。锣鼓声中,戏曲演员在不足1平方米的箱子里瞬间完成“三跌四出”“箱内换衣”“后空翻入箱”“梢子正反甩”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式上,桂剧《打棍出箱》一折片段的演出,赢得了满堂喝彩。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青年演员王培是桂剧《打棍出箱》中范仲禹的表演者。这出戏对于演员的敏捷性与协调性要求极高,稍不留神便容易受伤,王培是目前广西为数不多掌握桂剧《打棍出箱》绝活儿的传承人。
让王培没想到的是,他表演的戏曲绝活儿不仅征服了台下观众,还走红于网络。近日央视网文旅、新华社等媒体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王培的《打棍出箱》演出视频后,引来众多网友点赞留言,其中一条视频推送的点赞量就突破10万次,网友留言道:“这绝活儿放慢100遍我也没看明白”“这得苦练多少年,才能呈现这么完美的一幕”“含泪注视数遍,唯愿华夏文化后继有人”。
21岁已成戏曲绝活儿传承人
《打棍出箱》是桂剧代表剧目,讲述了宋代书生范仲禹携妻儿进京赶考,被太师葛登云陷害,被打昏后装入木箱抛掷荒野,幸遇二公差得救,送包公处申冤的故事。该剧的“三跌四出,箱内换衣”因为“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堪称一绝,被誉为戏曲界难度最高的绝活儿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讲究口传心授,作为桂剧《打棍出箱》剧目的第六代传人,今年21岁的王培已在戏曲道路上跋涉了10年。
王培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父亲是个戏迷,他才11岁父亲便请来当地的祁剧老师上门教基本功。2015年,王培小学毕业时,机缘巧合之下,报考了广西艺术学校桂剧班。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吊嗓,吃完早餐后上午接着练“四功五法”等基本功,下午是文化课学习。虽然校园生活有些辛苦单调,但经过系统学习,他对戏曲文化的理解日益深入,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之情也与日俱增。
“我感觉他天生就是搞这一行的。”王培的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赵正安说,当时他作为广西桂剧团派到广西艺术学校桂剧班的唱念课老师,很快便在班上9名男生中,发现王培突出的嗓音优势,“那会儿他还没有变声,嗓音很亮,有种金属的质感,很透明”。
除了嗓音条件好,让赵正安印象更深的是王培的刻苦和努力。练习《打棍出箱》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容易跌跤导致身体伤痛,但小小年纪的王培从来没有在师父面前叫苦喊痛,或是抱怨说不练了。
今年77岁的赵正安是桂剧《打棍出箱》剧目的第三代传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这出剧目基本的唱、念、做教授给王培外,还悉心传授他软毡功、甩发功、水袖功及绝技“跌箱”等。
“从艺术学校桂剧班到现在,他既是我的师父,也像爷爷一样。”王培说,从湖南永州来到广西南宁,从小就离开父母,独自在外学戏的他得到赵正安无微不至的照顾。师父家做了好菜,会叫上他,除了学校的授课,师父还会额外给他加课,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如今王培进入广西戏剧院工作,从广西桂剧团退休10多年的赵正安,仍义务指导王培精进唱腔,雕琢表演细节。
今年,王培在第九届广西戏曲青年演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去年,他凭借《打棍出箱》获得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等荣誉。看到徒弟从初登舞台时,连戏服都拖在地上的那个小男孩,到如今成长为一身绝技的桂剧代表性青年演员,赵正安觉得“能培养出一位优秀学生,感到很欣慰”。
“师父跟我说,别人玩的时候你练,那你跟别人就不一样了”
打棍出箱以唱、念、做、打为主,绝技多,对演员要求非常高。尤其是“三跌四出”里的跌箱动作,演员后空翻跌入没有包边的木箱,木箱瞬间闭合,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异常惊险。
今年,王培出演了桂剧《打棍出箱》10余场,这出在别人看来“危险系数高、必要时才演”的戏,他却信心十足,登台演出至今没有失手过。
“想要把动作做得既漂亮又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练,没有捷径。”王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第一次练后空翻入箱时,他也很害怕,担心会翻歪掉出去。师哥庞勇和黄龙涛就在旁边一直教授技巧,扶着他给他提供保护。
表演的箱子长二尺六寸,宽二尺一寸,为了保证演员的活动空间,箱子除了底部垫了一层薄薄的布垫,其他地方都是硬木头。对于身材较瘦、身上没什么肉的王培来说,每次练习和表演时,身体摩擦箱沿或是表演跌箱动作磕碰到箱体时,都会很痛。他卷起裤脚,露出腿上的几处疤痕说,“小磕碰都是不可避免的”。
表演《打棍出箱》绝活儿,要在短时间内完成3次“跌”“转”“跃”,这些动作的衔接都要以秒计算,否则就达不到“惊”的要求,必须形成肌肉记忆,使自己做完一个动作,身体自动作出反应,跟上下个动作。
有一次正式演出时,王培后空翻入箱后,没有马上蹲下,他头上高高的甩发的杆子,被落下的箱盖狠狠砸了一下。当时他整个人在箱中懵了两秒钟,箱子在打棍声中再次打开,片刻他回过神来才再次跃出。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意识到,只有平时刻苦练功,功夫到家才能尽可能减少失误、避免受伤。
“师父跟我说,别人玩的时候你练,那你跟别人就不一样了。”王培很感念他的恩师赵正安不仅教他学戏,还教他做人,并跟他讲很多人生的经历,让他想清楚作为一名青年戏曲演员,必须得有自己的东西,想清楚自己到底该往哪条路发展。
“干咱们这一行又累,经济回报又不高,全凭对戏曲的热爱。”作为桂剧《打棍出箱》绝活儿的传承人,王培觉得能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下去,是很骄傲的一件事。过程虽然辛苦,但每次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他都会觉得付出的这一切都值得。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吸引青年人走进剧场,一代代戏曲人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桂剧《打棍出箱》中,过去的艺术家为了表现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设计了“三跌四出”的精彩桥段,以塑造范仲禹这个遭受失子丧妻的打击后,精神失常、似疯非疯的文人形象。王培在师父和师兄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上的功夫,加入新的动作技巧,丰富和加强这个人物的戏剧表现力。
之前演出版本,范仲禹在“三跌四出”出箱后直直地硬摔到地面上,王培希望能更好地表现他当时出箱后昏昏沉沉、半死不活的状态,便想到加一个540度转,让他在出箱后趔趄着在空中做个翻滚再摔到地上。
有了这样的想法,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练这个动作时,王培一直都摔不直、摔不正,凌空转体的动作也不好看。遇到困难,他并没有一味地苦练,而是停下来琢磨分析,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
想到几种改进的动作组合后,王培又逐一尝试,并拿手机在一旁录下来对比。最后他发现,先转身踢腿再转,然后摔下去的呈现效果最好。确定动作后,他先是在桂剧《坐楼杀惜》中扮演宋江时尝试使用。由于扮演宋江时,穿的是厚底鞋,会影响飞身旋转的速度。他将穿着厚底鞋时的动作练熟后,换回薄底鞋时,表演就更加自如了。
“之前我都是私底下练的,后来排练《打棍出箱》时,我第一次在同事面前展示这个动作,他们都鼓掌叫好。”王培说,技巧都是为戏曲服务的,在符合剧情的情况下,为人物添加技巧,让观众更能感受角色当时的状态,有助于增强人物的艺术魅力。
《打棍出箱》的演出视频走红网络后,共青团中央的微信公众号发出推文《“打棍出箱”火了!“奶奶辈儿”的爱好正在走进年轻人的心》,介绍了在优秀演员精湛表演的推动下,国人刻在骨子里的DNA被唤醒,传统戏曲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与推崇。这让王培感到既激动又兴奋,“让这么多人看到桂剧的经典绝活儿,并喜欢上它,我觉得努力没有白费”。
在王培的师父赵正安看来,传统戏曲要在一代代传承中始终保持魅力,就要坚持“守正创新”。比如在桂剧《打棍出箱》剧目中,一定要守住“三跌四出”这个精华,不能偷工减料。此外,一代代桂剧传承人,也要不断完善创新动作技巧和演出细节,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增强角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有一次,赵正安在百色田林演出时,看见一个疯子在戏台边抓自己的头发,之后他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这个细节,给范仲禹增加了出箱时抓住自己的头发看一看的动作,以便更好地体现人物精神失常的状态。他表示,传承戏曲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一些唱念做打,还必须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对生活多一些观察,才能深入角色的内心,更好地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周子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14日 03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