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科技密码
人民网滁州1月30日电(记者周坤)这几天,天长市新街镇新街村种植大户张建国正忙着用拖拉机,对冬季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深翻,这样不仅能够使土壤保墒,还能冻死埋在地下的虫卵和病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从远处看,这个拖拉机并没什么特别。但走近一看,这台拖拉机的驾驶室里没有司机,是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高级感瞬间拉满。
农机是如何实现无人化操作的呢?除了拖拉机本身有智慧加持,农田里也藏着答案。
在张建国4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里,除了智慧虫情测报站,还分布着智能虫情监测系统、景观多功能太阳能灭虫灯、量控一体化闸门系统等10多个设备。
这些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都会汇集到不远处的天长市高标准农田大数据中心里,帮助获取全面的农田环境信息。
天长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柏正国表示,他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的广泛运用,实现对农田、作物、环境、种植、销售等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互联,用大数据精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在天长市高标准农田大数据平台上,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稻、芡实两大主导产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数据。
天气怎么样?水肥够不够?哪里有害虫?……这些农情数据,除了在大屏幕显示,在每个种植大户的手机上也都能实时查看,农户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种好。
在柏正国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单单是改改田、修修路、挖挖渠,而是通过智能化、物联网布局,让高标准农田有了高标准的田间管理,才能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农田灌溉、生态耕作的优势,让生产出的产品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去年,天长市获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遥感监测试点市(县),整个安徽省仅有两个。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正在朝着“智慧农业”转变,科技已成为天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一驱动力。
说起种地,对于55岁的魏德海来说,其实不是新鲜事儿。很多年前,他就种过地,但困于挣不到钱,没几年就“撂挑子”,出门打工去了。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智慧农业带来全新的种植方式,2021年魏德海回到家里,一口气流转了200多亩地,又当回了农民。
“现在‘玩’着手机,开着‘飞机’,在家坐着就能把地种好,我和老婆两个人就能管好300多亩的地,相比较过去,别提有多省心。”魏德海说,今年准备再多承包100多亩高标准农田。
看着田里不断增加的智能监测设备,魏德海至今仍然不明白其中的工作原理,但他知道,这些将引领他和村里种植大户,走向一个更高效、更绿色、更和谐的农业未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