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静:精耕基层之治 夯实久安之基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刘建华 12月29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年第三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冶举行。此次论坛由《小康》杂志社、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湖北省大冶市委、市政府承办。会上,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钱静发表了题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钱静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其中,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高效的基层治理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在钱静看来,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基层社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新时代对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仍存在内外多方面问题,需要切实做好基层减负的“减法”和鼓励基层、向基层倾斜的“加法”,以基层党建创新提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
钱静说,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变化。“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基层治理从思路到行动的创新。稳健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需要政府、基层组织、个人、社会力量等多方进行维系。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创新还在基层。群众的基本需求和主要取向,往往在基层最先呈现出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比较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本也比较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需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执法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钱静分析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已从 17%上升至66%,未来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空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人口结构,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人口结构多样化就意味着社会矛盾复杂、需求多元化。城市化带来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需求结构快速分化。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社会阶层分化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治理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造成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质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劳动人口也向城市流动。大量的人口流入,加剧了城市资源压力,也容易造成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对资源的争夺矛盾。
“基层社会治理任重而道远。”钱静认为,一要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布局现代化,发挥党建引领驱动力;二要着眼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锚定为民服务导向;三要着眼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现代化,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四要着眼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强化治理的法治化保障;五要着眼基层社会治理措施精准化,强化重点治理措施。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